导航:首页 > 小说大全 > 短篇小说墙中文让保罗萨特

短篇小说墙中文让保罗萨特

发布时间:2021-04-20 18:08:56

Ⅰ 让-保罗·萨特的写作特点

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恶心》(1938)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闷,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短篇小说《墙》(1939)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
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剧本《群蝇》(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密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说明客观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旧习)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和活动,人死之后还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因而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在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在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Ⅱ 介绍一下萨特《墙》

《墙》,是法兰西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小说,创作于1939年2月。

小说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

小说形容最年轻的那一位:“恐惧与灾难使他面无人色,使他整个面容都扭曲了。三天以前,他还是一个利落的小伙子,但是现在他却像个老怪物。”

比恐惧更加令人窒息的,是孤独,是在死亡面前体会到的单个生命孤独无援,是那种与这个世界已经变得毫无关系的、被连根拔起、漂浮和疼痛的感觉。伴随着呻吟和哭泣的声音,人们在讨论明天行刑时到底是射击一次还是两次,这中间要不要再装子弹、再瞄准,想象的痛苦比实际的痛苦还要难以忍受。

人们常把《墙》看作反映西班牙战争的写实作品,把小说主人公视为反法西斯的“革命战士”。

(2)短篇小说墙中文让保罗萨特扩展阅读

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恶心》(1938)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闷,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

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剧本《群蝇》(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

《密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说明客观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旧习)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和活动,人死之后还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因而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

在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在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Ⅲ 萨特的经典著作都有哪些

《恶心》、《苍蝇》、《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手》、《存在与虚无》等。

1、《恶心》

《恶心》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日记体中篇小说,1938年首次发表。

《恶心》是萨特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用小说来表现“存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全书以第一人称日记体写成,由两页没有日期的日记和1932年1月19日~2月25日的日记组成,整个故事平淡、缺少情节。

恶心本来是指一种生理反应,在文中是指清醒的主人公安东纳·洛根丁对世界的偶然性与不可知性的恶心,对存在本身的无意义的恶心,对人的生存的偶然性和无深刻理由的恶心,对人性异化的恶心,对荒诞现实的恶心。

《恶心》用形象的人和物展示抽象的哲学思考,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图解,是萨特小说创作成熟的标忐,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该书也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法国现代小说的演变,无论在哲理思想上还是在写作手法上都堪称现代小说的先驱。

2、《苍蝇》

《苍蝇》(1943)是萨特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一部存在主义悲剧。作者借用这出浓郁的古代神话悲剧的诗意,艺术地破除了人对自然之谜的惶惑感,传递出人能战胜“上帝”,自由选择生活道路的现代意识。

萨特要用悲剧主人公俄瑞斯忒斯自我选择的英雄气概,扫清处于战后苦难荒诞之中人们的悲观失望情绪,号召人们积极介入现实生活。《苍蝇》创作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是一部利用古典题材影射现实的杰出作品。

3、《死无葬身之地》

《死无葬身之地》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于1946年创作的话剧,是萨特的第一个剧本。萨特在其洋溢现实主义气息的剧作《死无葬身之地》 中,成功地注入了他的存在主哲学思想。

这种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交 融赋予了人生价值、自由选择、对行动负责等核心命题以新的意义,给存在主义文学带来了生机。

4、《肮脏的手》

《肮脏的手》(1948)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观念戏剧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继《死无葬身之地》(1946)、《可尊敬的妓女》(1946)之后又一部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的艺术作品。

5、《存在与虚无》

《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3年。

《存在与虚无》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自为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拥有、作为和存在。

该书前半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

在这个基础上,后面的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

《存在与虚无》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的代表作,是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的奠基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让-保罗·萨特

Ⅳ Jean-Paul Sartre The Wall 萨特 的 墙

解读萨特的《墙》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很快征服了西欧大部分的国家。法国,这个优雅浪漫的国度也未能幸免于难。经历了一个由专政、屠杀和集中营等组成的恐怖时代,人们普遍感到无以名状的忧虑和彷徨;无法摆脱之厄运,人们对生命的存在流露出深重的悲观与失望。然而那包容一切的普世体系——宗教却早已在现代文明之初被宣布已死了,人惊觉自己无家可归,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这样的悲剧性之存在体验似乎是一时间无法消解的了。此时,强调个人、独立自由和主观经验的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化解这悲剧性质的异化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在20世纪广泛流传。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同时也是一个文艺运动。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让—保尔?萨特从1938年开始先后出版了《厌恶》、《墙》、《苍蝇》、《禁闭》、《自由之路》、《可尊敬的妓女》、《肮脏的手》等作品。“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特的作品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经受过了二战带来的可怕灾难,萨特的作品,在孤独、恐惧、悲观与令人恶心的绝望之外,更多了一种存在主义英雄式的豪情。而他前期作品所正面刻画的人物则多半以孤独、荒唐、颓废、悲观厌世、恐惧、绝望等作为其人生的基本经验。人生的悲剧性溶入到这基本的体验之后,把存在主义哲学上的著述通过人物的生命体验来显现。而《墙》(1939)这篇短篇小说更是用冷峻的笔调,以第一人称意识流般地展现了伊比达临死前冷漠而又不安,恍惚而又清醒的心理活动。那种折磨、煎熬、孤独、幻灭,如噩梦般的感受细腻而又逼真,感染力极强。

一、一墙之隔——荒诞的存在

在存在主义看来,人不知道为了什么便被抛到这世界上来,其存在本来就是诸多偶然的结果,来自乌有去向子虚。人的存在所面临的甚至只是一片虚无,一墙之隔的存在与虚无使人的活着充满了荒诞,而且始终处于不可知的烦闷与恐惧的包围之中,“无家可归”。

空洞而形式化的审讯,早已注定了的命运,冷漠地被告知生命将到次日凌晨五点为界,届时一排冰冷的枪管将瞄准你,几声枪响之后,或许还将会躺在地上忍受一阵痉挛,最后却在血泊中走向生命的终结。萨特一开始就把主人公抛向绝境,面临死亡,三人经受着一夜不同程度的不安与恐惧折磨。既然一切都既定了要以这种方式终结,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三个可怜的人来经历这般巨大的恐惧?

从被捕到审讯,到判决,再到临死前孤独与恐惧的煎熬,一切都似乎如此荒谬,不可理喻。既然生本飘渺,死已被命定,那么存在本身有其存在的必要吗?小说的叙述主人公伊比达,曾为了他心中的自由、全民族的解放而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运动中,曾为了他心中牵挂过的人而祷告,真诚地期盼相见而不惜折损生命。狱中的两个同伴:汤姆,还沉浸于他自己的丰功伟绩的杀人史之中;璜,之前都还在过着自认为的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而且是怀着绝对虔诚的态度。然而如今他们却都被投进了监狱,不管过去怎么样,如今所要面临的都是同样的死亡:“次日凌晨五点”。苦苦的挣扎之后,一切终将归于尘土。尤其对于一直认真、踏实地过着平凡而“真实”生活的璜来说,却只因哥哥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便被投入狱中,未黯世事、青春年华却经受着死亡的挤压,恐惧使他面无人色,整个本来就消瘦的容貌都扭曲了;利落的小伙子却像个老怪物。也许正如年轻人的遭遇所昭示的那样,存在本来就充满了荒诞的成分,存在与虚无的一墙之隔甚至也是如此之荒诞。一旦投身于尘世,孤独、恐惧与荒谬就构成了人的生存的基本经验,存在的荒诞性本来就注定了生命无止境的空虚、痛苦和寂寞。

巨大的死亡恐惧重压下的晚上,比利时医生莫名其妙地奉命来安慰三个将死之人。在要杀害一个人之前先抱紧他,给他足够的温暖,然后再粗暴地把他杀掉,这是多么的滑稽又不可理喻的行径!此时他似乎置身于死亡之外而能用欣赏般的心态来关照着我们那于无边恐惧中可怜的躯体,他甚至可耻地拿出手表,阴森地提醒我们“三点半钟了”;然而,他却不知道现在如此地戏弄着的“死亡”未来也将在某刻反过来再戏弄一番他。

小说最后“一切东西都在旋转着,我发觉自己坐在地上:我笑得这么厉害,眼泪都笑出来了”。死,此时对于“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但面对着那滑稽的审讯,一种莫名的兴奋让“我”选择最终愚弄一下他们,“我知道他在哪里。他躲在墓地里,不是在地下藏骨所就是在坟场工人的小屋子里”。可最后,戏弄却成了确切的指引,他一直固执地保护着的战友却真的自己跑到墓地里躲起来了。“到墓地里去?”……“我”还能说什么呢?面对着这些荒诞的世事(即使那也早已与“我”无关了),也唯有无助的大声笑了,为了他,更为自己。

二、无法逾越之墙——孤独的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进行种种选择的过程,也是不断超越的过程,而一切的选择或超越归根到底都是单个人的选择过程。“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1]

监狱的阴暗与肮脏,可怜身上正单衣,彻骨的寒风渗进来了,渐渐地连人的灵魂也完完全全地占据了。绝境的遭遇,恐惧的黑洞,痛彻肉体与灵魂上的寒冷,人又能以何来抵御?面对着寒冷,汤姆站起来做体操以温暖自己,其实只是一堆肥肉在做无谓的挣扎;璜的灵魂早已被恐惧的黑洞吞噬了,周遭的寒冷也并不属于他了;伊比达“我”只感觉到“我”现在在用的眼睛、鼻子、嘴巴都是另外一个“他”的,“我”并不是真的是“我”,寒冷也同时并不属于“我”的了,身边的一切都这么的平淡,肉体和心灵同时都麻木了。面对这死亡的恐惧,汤姆选择了毫无意义的抗争和用于掩示的喋喋不休。璜的恐惧和悲怆彻底击跨了自我并妄图得到医生的救赎。伊比达由对恐惧的压制到麻木到彻底摒弃他者主动选择死亡。“决定我们存在的只是我们自己”[2],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的选择,并没有善恶、好坏、懦夫与英雄之分,“人是自己造就的”[3],“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即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而英雄也可能不再成为英雄。要紧的是整个承担责任……人的命运就完全交到他自己的手上了……”[4]

自从人被抛到这世界上来,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孤独、恐惧我们只能把自己所有的依靠限制在自己意志的范围之内。伊比达,“我”本来还在为从修道院的暗室转到这医院的囚室来有了同伴而感到丝毫的安慰,“璜不发一言,汤姆却是个健谈的人”。“我”对那可怜的年轻人一直都持怜悯的态度,“然而我却讨厌怜悯,它使我反感”;“汤姆心地善良,他想握握他的胳膊,但是这小孩猛力捧开,还摆着衣服脸孔”;“汤姆惋惜地走开;他原想借安慰这小孩来打发自己的时间”,死亡前夕的怜悯与关怀显得似乎毫无必要,人与人的互相依靠顿然变得苍白无力,面临死亡的仍是每个人他自己,他人对他而言只是无意义的存在。

存在主义把人描绘成一种孤独的、被抛到世界上来的生物,它唯一的出路是通向超验的死亡。既然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是一场不能落幕的“悲剧”,而“死亡”本身才是一种解脱的办法,于是“谁自觉地走向死亡,谁就是自由”。在存在主义看来,人一旦投身于尘世,孤独、恐惧与荒谬就构成他的生存的基本经验;孤独、恐惧一次又一次地驱使他从无个性的日常生活转向他的最深奥的“自我”;“自我”乃是“被抛弃的”、绝望的、悲痛的、处于悲观与绝望之中的生物。绝地的处境,死亡的威胁令伊比达更趋于“自我”,“我”似乎也在绝境中得到了关于死亡的超验的解脱了。“我”的躯体,“我”甚至只是在用它的眼睛看,用它的耳朵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伊比达死前的感受在未真正经历死前恐惧人看来,也许略显得不可思议,但死竟然已经确定了,而且还如此的确定,之前所忙碌地为之奔波的友情、爱情与不朽现在确是已经与“我”无关了,最终要面临死亡的也唯有我自己。“死亡面前,任何生命都没有了价值”,然而“我不愿出卖葛里斯,并不是他的生命比我的更有价值”,而是一种莫名的快感侵占了“我”,于是“我”便固执下去了。死,原能悟透一切;在人生旅途中苦苦地挣扎,到最后一切都归于尘土,人生“如梦亦如幻”。这里,伊比达似乎有机会成为一名“存在主义英雄”,然而却终被“死亡的荒诞”所征服了。

总结:

虽然存在与虚无的人生充满着荒诞与孤独,但同时,人享有绝对自由的选择权。人是在他的自由选择中确立他的本质的,做到自由选择并能够勇敢地承担行动的一切后果的人便能够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中找到其本质。

死亡、孤独、恐惧、幻灭虽然折磨着我们,但同时也给人以更加超脱的力量来直面惨淡的人生。人生既然注定了都是以悲剧结尾,那也就没必要想方设法去摆脱这痛苦了。我们不妨把人生的每一处看似荒诞的细节视为一出出喜剧,那么,努力把这每一出喜剧演好,把今天该把握的东西把握住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

[1]郑克鲁主编.新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沈立岩,章利新主编.当代西方文学名著精读[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保罗·福尔基埃.存在主义[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w.考夫曼.存在主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

[5]王克千,樊莘森.存在主义述评[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 陆士桢.我是谁?我到底要什么?:信仰,青年人安身立命之本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Ⅳ 萨特凭哪部作品或诺贝尔文学家

萨特虽然曾经是一个早熟的才华横溢的学生,然而直到33岁时,他才发表第一部文学作品。在勒哈弗尔小城做中学教员期间,随着岁月的流逝,萨特产生了失意感,于是开始撰写对孤独的思考,连续写成了以下几篇文章:《对偶发性的论述》、《论心灵的孤独》、《忧郁症》以及《安东纳·洛根丁的奇特冒险》,最后一篇后来改编为小说《恶心》(1938)。 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这些著作已成为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资料。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恭顺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迫害,并对反种族歧视的普通人民的觉醒寄予深切的期待。此剧体现了他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1955年,萨特和其情人兼终身伴侣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访问中国。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就好像我们这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那样”。

Ⅵ 哪里可以下载萨特英文版本的小说《墙》,the wall

http://www.nicklewis.org/philosophy/existentialism/the-wall

Ⅶ 萨特的所有作品(一定要全)

萨特生平著作年表

(选自高宣扬著《萨特传》,1986年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
1905 让·保尔·沙特六月二十一日生于巴黎第十六区米涅阿德街(Rue Mignard)二号一个海军军官家庭。

1906-1911 沙特的父亲海军军官让·巴蒂斯特·沙特,因患肠热病去世后,沙特母子随外祖父母居住在默东(Meudon)。

1911 随外祖父夏尔·斯威哲移居巴黎勒高尔夫街(Rue Le Goff)二号。

1912-1913 沙特开始读福楼拜著作《包法利夫人》等,并开始练习写“小说”:《为了一只蝴蝶》、《卖香蕉的商人》。

1913 就读于蒙台涅中学。

1915 入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学年末老师评语:“全面优秀”。

1916-1920 母亲改嫁海军工程师芒西后,随母亲及继父移居拉罗舍尔市。沙特入该市中学。

1920 沙特重返巴黎亨利四世中学。

1922 沙特获中学业士毕业文凭。

1922-1924 在路易大帝中学读大学预科,准备考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1923 发表小说:《有病的天使》(L’Ange morbide)和《猫头鹰耶稣——一位外省教师》(Jesus la Chousette, professeur de Province)。

1924 与保尔·尼让、雷蒙·阿隆和达尼尔·拉加斯一起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

1928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得哲学博士学位。

1929 在准备考取中学哲学教师资格文凭时,遇西蒙·德博娃,从此结下终身之交。考试通过,题目为:《自由与偶然》;沙特名列第一,西蒙·德博娃第二。十一月,开始为期十八个月的服役,当上气象兵。利用业余时间,集中考虑偶然性问题,并写小说:《关于真理的传说》和独幕剧《艾比默黛》。

1931 二月,服兵役期满,拒绝当士官生,遂复员任教于勒阿弗尔中学。六月,出版《关于真理的传说》(Legende de la verite)。年底,开始写论偶然性的论文,此为《恶心》初稿。

1933 九月,继雷蒙·阿隆之后,到柏林法兰西学院,作为官费研究生,攻读胡塞尔现象学。

1934 在柏林完成《恶心》第二稿。写出《论自我的超越性》。九月回到勒阿弗尔中学,继续任教。

1936 出版《论想像》(L’Imagination)。沙特、西蒙·德博娃与奥加尔开始过“三重奏”的共同生活。后德博娃依据“三重奏”生活的失败经验,写出小说《女宾》(L’Invitee)。七月初,爆发西班牙内战。十月,沙特在巴黎东北部的拉昂中学任教,德博娃在巴黎莫里哀中学任教。

1937 沙特在巴黎巴斯德中学任教。《论自我的超验性》、(Essai sur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在巴黎正式出版。

1938 三月,出版《恶心》(La Nausee),获舆论界好评。七月,写出小说《一位要人的童年》(L’ Enfance d’un shef)。

1939 一月,发表小说集《墙》(Le Mur)。撰写论胡塞尔、莫里亚克、纳波科夫,德尼斯·德鲁兹芒、夏尔·莫尔干和福克纳的论文。九月二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全国总动员,应征入伍,前往南锡报到,后随军驻阿尔萨斯地区,并利用闲暇写《懂事的年龄》和《存在与虚无》。十二月,发表《关于感情的理论概论》(Esquise d’une theorie des motions)。

1940 四月,《墙》获民众小说奖。六月二十一日,沙特与马其诺纺线的其他法国守军,未经交战,一起被俘。关押在德国特列夫战俘营。在营中,为神父们授海德格哲学课,并在圣诞节时,编导话剧《巴里奥那——神之子》(Barionaou le Fils tonnerre)。

1941 三月底,沙特自战俘营获释。任教于巴斯德中学,结识瑞士画家吉亚柯美迪。与默里奥·彭迪合办“社会主义与自由”知识分子抵抗组织。因法共不予以支持,该组织不久自行瓦解。夏,骑自行车旅行各地,会见吉特、马尔罗等人。九月在孔多塞中学任教。写剧本《苍蝇》。

1942 发表一部份日记,写完《苍蝇》剧本。

1943 年初参加法国全国作家协会,并为法共领导的地下文学刊物《法兰西文学报》撰稿。四月,出版《苍蝇》(Les Mouches),六月二日,首次演出。夏初,出版《存在与虚无》(L’Etre et le Neant)。天主教哲学家卡普里尔·马塞尔首先使用“存在主义”一词。

1944 发表论布里斯·巴连和弗兰西·彭日的文章。三月,在马塞尔·莫列家参加关于犯罪问题讨论会,与乔治·巴戴、马塞尔等人争论。五月,在卡缪的陪同下,认识颓废作家热内。《密室》(Huis clos)首次上演。八至九月,写巴黎解放的报导文章。九月,建立《现代》杂志编委会,马尔罗拒绝参加。与海明威相见。年底,发表文章回答法共对存在主义的批评。卡缪委托沙特以《战斗报》记者身份访美。此后不再任教。

1945 《密室》出版。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之第一部《懂事的年龄》(L’Age de Raison)和第二部《延缓》(Le Sursis)同时出版。一月十二日,作为《战斗报》和《费加罗报》记者前往美国,直至五月为止。认识多罗列(M. Doleres V),见罗斯福总统,参观好莱坞。夏,与德博娃一起访问比利时,参加天主教出版社组织的狂热。十月十五日,《现代》杂志第一期出版。十月底,在“今日”俱乐部组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讨论会。年底,再次赴美。

1946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死无葬身之地》(Morts sans sepulture)、《可敬的妓女》(La Putain respectueuse)、《关于犹太人问题》(Reflexions sur la question jutive)和《戏演完了》(Les Jeux sont faits)出版。五、六月,前往瑞士参加学术讨论会,在洛桑遇安德列·哥尔兹。不久,前往意大利。《现代》杂志编委会内部发生严重分歧,雷蒙·阿隆离开编委会。七月,《现代》刊登沙特著《唯物主义与革命》(Le Materialisme et la Revolution),第一次探讨马克思主义。法共指责沙特的唯心主义。沙特谴责戴高乐派。十一月,前往荷兰,起草《什么是文学?》。开始与阿尔伯特·卡缪争吵。

1947 发表《境况种种》第一集(Situation I)、《论博德莱》(Baudelaire)和《戏剧》第一集(Theatre I)。二月,《现代》开始连载《什么是文学?》(Quest-ce que la literature?)四月,著文为亡友尼让申冤,驳斥法共诽谤尼让的言论。五月底,参加论卡夫卡的讨论会。六月二日,在法国哲学会发表《自身意识和自身的认识》(Conscience de soi et connaissance de soi)。支持让·热内为“七姐妹星文学奖”候选人。九月,参加电影学术讨论会,会上发表《戏演完了》剧本。十至十一月,在电台主持《现代杂志评论节目》,反应强烈,后被取消。沙特与雷蒙·阿隆和柯斯特勒争吵。十一月,由沙特、卡缪、汝塞等签署的《现代》和《精神》两杂志编委会的国际呼吁书发表。

1948 发表《肮脏的手》(Les Mains sales)、《境况种种》第二集以及电影剧本《啮合》(L’Engrenage)。二月,前往柏林参加《苍蝇》演出仪式。与汝塞等人建“革命民主联盟”、奉行“第三条路线”。四月二日,《肮脏的手》首次公演,极为成功,但受法共方面猛烈攻击。五月,支持建立以色列国。十月,梵蒂冈将沙特著作列为禁书。十一月抗议美国方面歪曲《肮脏的手》的内容,使之成为“反苏”宣传。年底,沙特开始研究道德问题。

1949 出版《自由之路》第三部《心灵之死》(La Mort dans l’Ame)、《境况种种》第三集(Situation Ⅲ)和《关于政治问题的谈话》(Entretien sur la politique)。一、二月,卢卡奇访法,沙特与卢卡奇争论。五月,与作家莫利亚克争论。夏,访中美各国,再次遇海明威,多罗列相陪。十月,辞去革命民主联盟职务。年底,在《现代》杂志连载《自由之路》第四部的一部份。

1950 放弃对道德的研究,转向历史与经济问题,钻研马克思著作。一月,与默里奥·彭迪揭发苏联集中营的设置。六月,朝鲜战争爆发,因政治意见分歧,与默里奥·彭迪发生争论。

1951 纪德逝世时,著文哀悼。六月七日,《魔鬼与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首次公演,《肮脏的手》拍成电影。

1952 发表《圣热内——喜剧作家受折磨的人》(Saint Genet, Comedien et martyr)。一月,总统奥里约接见沙特。沙特就亨利·马丁拒绝前往印度支那打仗而被捕一事,提出抗议。沙特为论述亨利·马丁事件一书作序。七月,《现代》发表《共产党人与和平》(Commuistes et la Paix)的第一部份。八月,发表《致卡缪书》(Reponse a Albert Camus),与卡缪的友谊从此断绝。十、十一月,发表《共产党人与和平》第二部份。此后四年,沙特大部分精力耗用在政治问题上,与法共关系改善。十一月,邀毕卡索、卓别林到米雪尔·维安家做客。十一月五日,同法国作家协会签署反对冷战的声明。十二月,参加维也纳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到西德弗莱堡参加学术讨论会并会见马丁·海德格。

1953 一月,到法兰西学院参加默里奥·彭迪首次开课仪式。三月,再次与莫里哀争论。默里奥·彭迪正式辞去《现代》编委职务。七月,到罗马改变大仲马原著《金恩》。十月,为《亨利·马丁事件》一书写序。十一月,《金恩》(Kean)首次上演,年末,拟出写自传的计划。

1954 一月,参加大会抗议“欧洲国防委员会”(C.E.D.)的成立。二月,到比利时参加东西方作家会议,遇布莱希特。五、六月,为摄影集《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写序。与雷诺工厂谈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参加柏林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第一次访问苏联。回巴黎在《解放报》和《团结报》发表访苏观感。夏,到意大利见陶里亚蒂。十二月,被任命为法苏友协副主席。发表《金恩》(Kean)。德博娃的《一代名流》(Les Mandarins)发表。

1955 六月,《涅克拉索夫》首次上演。参加赫尔辛基世界和平运动大会,再遇卢卡奇。默里奥·彭迪发表《辩证法的冒险》批评沙特。九、十月,访问中国。年底,著文盛赞新中国。拍摄电影《沙勒姆的巫婆》(Les Sorcieres de Salem)。

1956 与伽罗第探讨比较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福楼拜。一月,抗议法政府在阿尔及利亚的战争政策。参加在维也纳召开的欧洲文化协会,与默里奥·彭迪争论。五月,在巴黎大学发表《意识形态与历史》(Ideologie et histoire)。七月,认识阿尔列特·埃尔·卡伊姆(Arlette El Kaim),十月,匈牙利事件爆发,沙特对《快报》发表声明,谴责苏联,辞去法苏友协职务。十一月起《现代》杂志连载《史达林的幽灵》(Le Fantome de Staline)。

1957 支持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共产主义,在波兰杂志上发表《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Existentialisme et marxisme)——成单行本出版时改名为《方法问题》(Questions de methode)。开始写《辨证理性批判》,为哥尔兹的《叛徒》(Traitre)写序。多次抗议政府在阿尔及利亚的非正义战争和非人道镇压措施。

1958 集中写《辨证理性批判》。与哲学家让·瓦尔(Jean Wahl)参加“辨证法与异化”讨论会。五月,上街游行反对戴高乐重新上台。接受约翰·胡斯顿(John Huston)要求,写关于佛洛伊德电影剧本。

1959 支持弗朗西·尚松领导的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地下联络网的活动。九月,《阿尔及利亚的被监禁者》首次公演,获得成功。前往爱尔兰与约翰·胡斯顿创作关于佛洛伊德的电影。

1960 《辨证理性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re)出版,一月四日,卡缪死于车祸,沙特著文哀悼。二月中旬,访问古巴,与卡斯特罗关系密切。见格瓦拉。五月,赴南斯拉夫,受铁托元帅接见。八月,在“一百二十一人宣言”上签名,支持在阿尔及利亚前线造反的法国士兵。沙特从巴西寄信给审判尚松联络网的法庭,表示支持尚松联系网的活动,引起戴高乐派分子反对。

1961 五月四日,默里奥·彭迪去世,《现代》杂志发专刊纪念。七月十四日,沙特住处被炸。七月底到十月,到意大利,会见弗朗兹·法农,并为其书《世界的受苦人》(Damnes de la terre)写序。十二月,与哲学家伽罗第、罗杰(Vigier)和伊波利特争论辨证法问题。年底,到罗马参加葛兰西学院组织的“论主观性与马克思主义”的讨论会重新研究福楼拜。

1962 一月七日,沙特住处再次被炸。二月,游行反对法西斯势力。三月,在比利时参加关于阿尔及利亚问题的讨论会,并向电视电台发表谈话:《论法国的法西斯主义》。三月十四日,被选为欧洲作家会议副主席。六、七月,再次访问波兰、苏联、受赫鲁晓夫接见。七月,在莫斯科参加作家会议,发表论文化的非军事化的演说。

1963 至一月中旬,在莫斯科忙于筹建国际作家联盟,八月五日至八日,在列宁格勒参加欧洲作家联盟,发表论小说的演说。发表《字句》(Les Mots)。十一月,访问捷克,认识作家安东宁·黎姆(Antonin Liehm)。参加《阿尔托纳的被监禁者》在布拉格的演出仪式。

1964 在意大利出版《哲学与政治》(It Filosofo e la Politica)。出版《境况种种》第四、五、六集(Situation Ⅳ.Ⅴ.Ⅵ)。四月,在巴黎参加教科文组织的论齐克果的讨论会。五月,在罗马参加葛兰西学院组织的“论道德与社会”的讨论会。六月,访苏,为《字句》的俄译本写序。八月,著文悼念意共领袖陶里亚蒂。十月十五日,得知将获诺贝尔奖金的消息。十六日,致信诺贝尔奖金委员会,表示谢绝。十月二十二日,瑞典皇家科学院不顾沙特的拒绝,仍然决定向他颁发奖金。十二月,在互助大厅参加关于文学问题的争论会。

1965 出版《境况种种》第七集(Situations Ⅶ)。《特洛伊城女人》首次公演。拒绝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学访问,沙特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不到敌人那里去,”以抗议美帝在越南的罪行。八月,赴苏联访问。十月,在欧洲作家联盟会议上发言,论述作为“先锋队”的作家使命。年底,支持密德朗作为总统候选人。

1966 《现代》杂志发表论福楼拜的部份内容。五、六月间,访苏。七月,接受罗素的邀请,同意成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调查发动越南战争的战犯罪行。九、十月间,访问日本并发表知识分子的演说。十一月,在伦敦参加国际战犯审判法庭的组织会议。十二月四日,到波恩参加论戏剧的讨论会。

1967 二、三月间,赴埃及访问并参加讨论会。与纳塞尔会见,访问巴勒斯坦难民营。三月下半月,访问以色列,与列维·埃斯科尔(Levi Eshkol)会谈。四月十三日,致函戴高乐总统请求允许国际战犯审判法庭在巴黎召开。戴高乐复信拒绝。五月,该法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开庭,沙特人执行主席。五月末,拒绝参加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队莫斯科公审不同政见作家西尼亚夫斯基和达尼尔表示抗议。《现代》杂志发专刊论以色列与阿拉伯问题。支持在波利维亚被捕的法国作家雷吉斯·德伯雷(Regis Debray)。十一月至十二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国际战犯审判法庭第二次审判大会。

1968 一月,患动脉炎,未去哈瓦那参加文化会议。三月,参加支持越南抗美斗争的大会。去南斯拉夫休养。五月六日,支持学生造反;十二日,对卢森堡电台发表讲话,支持学生造反;二十日,到巴黎大学参加造反的学生们组织的讨论会,并与学生领袖柯恩·邦迪谈话。批判法共的消极态度。六月,与雷蒙·阿隆发生激烈争论。七月,对西德《镜报》杂志谴责法共背叛五月革命。夏,在意大利支持对威尼斯电影节的造反行动。八月二十四日,谴责苏军入侵捷克。十一日前往捷克,参加《苍蝇》和《肮脏的手》的公演仪式。

1969 一月三十日,母亲去世。二月,与米谢·傅柯等人游行,反对开除巴黎大学三十四名学生。反对教育改革。五月,发表声明支持托洛斯基分子阿兰·克里维因(Alain Krivine)参加总统竞选。夏,访意大利、南斯拉夫,继续写论福楼拜的著作。十一月,与莫利亚克等要求释放在玻利维亚被捕的法国作家雷吉斯·德伯雷。十二月,在电视台接受记者采访,谈越南问题。抗议苏联将索忍尼辛开除出作家协会。

1970 为捷克作家东宁·黎姆的《三代人》作序,表示与苏联最后决裂。四月,《人民事业报》负责人勒唐代克和勒伯利被捕。沙特自第二十期起接任社长,并任《我控诉》、《一切》、《革命》等报刊的领导职务。六月十九日,因《人民事业报》上发表的文章,沙特被指控犯有诽谤罪。六月二十日及二十六日上街叫卖报纸,受警方拘禁质询,旋被释放。九月,为勒唐代克和勒勃利案出庭作证,宣布:“如果他们有罪,我比他们更有罪;假如他们是无辜,我也比他们更无辜。”年内,应邀访问越南。

1971 五月,出版《家庭中的白痴》(L’Idiot de la famille)的第一、二卷。在《我控诉》杂志上发表《论人民的正义性》(Sur la Justice populaire)四月,因古巴逮捕诗人赫伯多·巴迪亚,与卡斯楚断交。

1972 出版《家庭中的白痴》第三卷及《境况种种》第八、九集。二月,到雷诺汽车厂讲话,被警卫人员赶出。三月,参加被杀害的毛派分子奥凡奈的葬礼。四月,致信给海德堡大学学生组织,指出资本主义已“病入膏肓”。十月,发表《我们控告共和国总统》(Nous accusons le Preisdent de la Republique)。十二月,与一百多名知识分子联合发表《新的种族主义》(Le nouveau racisme)。

1973 出版《境况剧》(Un Theatre de Situations)。二月,接受西德《镜报》杂志记者采访,为西德“赤军”活动辩护。在《现代》杂志发表《选举——屁眼儿们的诡计》(Election Piege a cons)。同记者谈《在法国的毛派》。五、六月份,双目濒于失明,无法看书写字,但继续开展社会活动。《解放报》创刊。

1974 出版《造反有理》(On a raison de se revolter)二月,弗朗西·尚松发表《生活中的沙特》(Satre dans sa vie)五月,因视力严重衰退,辞去《解放报》领导职务。拒绝参加总统选举投票。五月二十六日,在沙特家组织关于《造反有理》讨论会,赫伯德·马儿库斯前来参加,沙特第一次与马尔库斯会面。夏天,开始向西蒙·德博娃讲述生平事迹。十一月,接受电视二台建议,准备《二十世纪七十五年历史讲座》。十二月,去西德斯图加特市监狱探视被捕的西德赤军领袖巴德尔。十二月,访问矿区列文(Lievin),控告矿主不负责任导致矿井内发生不测事件。

1975 六月二十一日,七十岁生日,《新观察家》发表米谢·贡达访问记,以《七十岁自画像》为题连载三期。六月二十九日,发表致捷克哲学家卡列·柯西克(Karel Kosik)的信,支持他的政治观点,谴责捷克政府追随苏联当局迫害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九月,中止历史讲座电视节目,沙特批评政府的无理干涉。

1976 出版《境况种种》第十集。《沙特自演》(Sartre par luimeme)电影拍成。二月,与其他五十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联合签署声明谴责苏联当局逮捕米海依尔·斯特恩医生。十一月,在以色列驻巴黎使馆接受耶路撒冷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

1977 发表《权力与自由》(Pouvoir et Liberte)、《沙特与妇女》(Sartre et les femmes)、《论音乐的谈话》(Entretien sur la musique)及《自由与权力并不是并列而行的》(Liberte et pouvoir ne vont pas de pair)。二月,反对德美霸权主义,发表《社会主义支持者与欧洲的建设》(Les militants socialistes et la construction de l’Europe),七月,布里兹涅夫访问期间,沙特会见流亡法国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十二月,在《世界报》发表《致以色列朋友》,号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对话。巴黎伽里马出版社发行一部由沙特自导自演的影片《沙特自传》(Sartre par Lui-meme)。

1978 在埃尔·卡伊姆陪同下,去耶路撒冷,会见被占领地区巴勒斯坦知名人士。六月,反对政府禁止德籍学生领袖柯恩·邦迪延长在法居留权。

1979 六月,与雷蒙·阿隆一起为越南难民向总统请愿,要求政府救济越南难民。十一月,《晨报》刊登《沙特论左派:绝望和希望》一文,认为“政党是右派搞起来的,左派应该通过群众运动发动起来。”年底,苏军入侵阿富汗,沙特严厉谴责苏联侵略。

1980 《新观察家》连载沙特访问对话录:《希望,在今天……》(L’espoir, maintenant…)。同时,刊登沙特另外两篇谈话录:《博爱与暴力》、《犹太史和排犹主义》。三月二十日,因肺水肿入巴黎勃鲁塞医院。四月十五日晚九时病逝于医院。享年七十五岁。四月十九日出殡,数万群众前来哀悼。火化后,骨灰入蒙巴纳斯公墓。

1981 巴黎伽里马出版社将沙特的小说作品(Jean-Paul Sartre, Oeuvres romanesques, Gallimard , Paris ,1981),作为法国经典作品系列的一部分,编入“七姐妹图书系列(Bibliotheque de la Pleiade)中,表明沙特小说已被法国文学界公认为“文学大师级的经典作品”。这部书为研究沙特的小说及其创作思想提供了完备的资料。同一年,西蒙·德博娃发表她与沙特的对谈录《告别礼》(Simone de Beauvir, La cerimonie des adieux, 1981)

1983 沙特的义女整理和发表了沙特生前未完成的论道德的著作:《为一种道德而写的笔记》(Sartre, Cahiers poour une morale: 1947-1948, Gallimard, Paris , 1983)。这本书是沙特在一九四七年和一九四八年期间思索道德问题的○星笔记。沙特当时本来打算系统地阐明他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所奠定的论理学原则,但是未能完成。在这本书中,显示出沙特的存在主义道德的核心概念是自由。同一年,伽里马出版社出版了沙特的《奇特的战争笔记》〔Sartre, Les carnets de la Drole de guerre(1939-1940), Gallimard, 1983〕。

1984 伽里马出版社出版了两卷集的沙特书信集:《致河狸及其他人的信札》〔Sartre, Lettres au Castor et a quelques autres (depuis 1926), Gallimard, Paris, 1984〕。同一年,沙特关于佛洛伊德而写的电影剧本《佛洛伊德剧情概要》〔Sartre, Les scenario Freud (1958) , Gallimard Paris, 1984〕出版。

1985 沙特的义女整理并出版了沙特未完成的遗著《辨证理性批判》第二卷(Sartre, 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 Tome Ⅱ:L’Intelligibilite de l’Histoire , Gallimard, 1985)。这本书是沙特在一九五八年撰写但未完成的作品。沙特本来计划写两大部分,即共时的总体化过程和历时的总体化过程。在沙特看来,既然历史是由于稀有性而在紧张的领域中产生和发展的,所以,关于历史的可理解性的问题,也就是关于历史中的斗争的可理解性的问题。

1986 沙特的朋友热内(Jean Genet)和沙特的最亲密的朋友西蒙·德博娃先后逝世。西蒙·德博娃的遗体入葬于沙特的墓穴中。

Ⅷ 萨特是什么时期的作家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家。生于巴黎,19岁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33年赴柏林进修哲学,逐渐形成存在主义哲学体系。回国后发表哲学著作《想象》、长篇萨特像小说《恶心》、短篇小说《墙》等。二战被俘,1943年上演话剧《苍蝇》,隐喻反抗法西斯恐怖统治。第二年又发表哲理剧《间隔》。战后创办《现代》杂志,提出“介入文学”的主张。他的戏剧统称为“境遇剧”,以艺术形式宣传他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等哲学思想。1947—1975年间的文章结集为《境况种种》十卷。还有哲学专著《辨证理性批判》以及对诗人波德莱尔、小说家福楼拜等人的研究专著。1964年瑞典文学院“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但被他拒绝,原因是他“不接受任何来自官方的荣誉”。

Ⅸ 萨特的代表作是什么

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恶心》(1938)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短篇小说《墙》(1939)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中篇小说《一个头目的童年》,以讽刺的笔法描写了一个法西斯头子幼年时代的邪恶无耻行径,揭露某些上层人物的丑恶的灵魂。在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马蒂厄在政治和道德方面日益觉醒的描写,说明一个人处在不公正的社会里,寻求正义与寻求个人自由和幸福是一致的。

Ⅹ 下列语句出自萨特的短篇小说《墙》的有哪些

D、在这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感觉,好象我拿着自己的一生放在自己的面前。
E、任何生命都是没有价值的

"At that moment I felt that I had my whole life in front of me (在这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感觉,好象我拿着自己的一生放在自己的面前) and I thought, "It's a damned lie."

"在天亮之前,我对他(抵抗运动领导人格里)的友谊就已经死亡了,与此同时,我对孔莎的爱,我生还的欲望都已经死亡了。无疑,我是始终尊敬他的,他是一个坚强的人。但是,这并非我愿意代他而死的理由;他的生命不见得比我的更有价值,任何生命都是没有价值."

I didn't like Ramon Gris any more. My friendship for him had died a little while before dawn at the same time as my love for Concha, at the same time as my desire to live. Undoubtedly I thought highly of him: he was tough. But it was not for this reason that I consented to die in his place; his life had no more value than mine; no life had value (任何生命都是没有价值).

阅读全文

与短篇小说墙中文让保罗萨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说作者战车 浏览:787
赴宴小说阅读 浏览:920
重生变成雷克斯的小说 浏览:269
伪伪娘小说推荐 浏览:297
日本好看的名著小说 浏览:410
小说酒名字大全 浏览:328
穿越小说璃王齐王 浏览:465
网站写小说赚钱 浏览:897
作者夜色倾城小说百度云 浏览:780
幽谷百合小说阅读 浏览:791
敦敬明小说人物名字 浏览:378
同人小说喊山 浏览:933
小说谁的青春不荒唐作者林夕 浏览:597
男主角叫逸凡的小说 浏览:802
17年小说推荐 浏览:710
好看不出名的小说推荐 浏览:337
燕归巢穿越小说花轻言 浏览:704
立伟小说人物 浏览:943
傅少弦夏云熙小说叫什么名字 浏览:203
作者小暴小说 浏览: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