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推薦 > 西湖邊小說作者

西湖邊小說作者

發布時間:2021-04-19 08:59:02

A. 西湖雜記的作者

袁弘道(1568年~1610年)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中道二弟,袁宗道二哥。袁宏道與其兄袁宗道(1560年~1600年)、弟袁中道(1570年~1623年)合稱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今屬湖北)人。
袁弘道始終無意於仕途,萬曆二十年(1592年)就中了進士,但他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於床,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袁宏道年少時就展現了不凡的文學才華,年僅十五、六歲,就在公安縣城南結詩社,自立為社長。由於他詩文頗有可觀之處,因此聲名響徹鄰里,袁中道在《袁中郎行狀》中寫到:「社友年三十以 下者,皆師之,奉其約束,不敢犯。」由此可知其在地方上的聲譽。
在袁宏道的一生中,受到「李贄」的引響頗深,李贄,是泰州學派的重要人物,其人雖說品行端正,但行為狂盪,極欲打破舊有的理法教條,在當時朱熹學說隴罩的學術環境中,特重禮義教化和社會秩序,泰州學派的主張,引起了各地衛道人生的反擊,而李贄,依然無懼,力倡學說不遺餘力。
袁宏道二十二歲考進,士名落孫山,在家潛伏了一段時日後,便前往拜會李贄,兩人一見如故,把酒言歡,互相激賞對方的才情 和學問,李贄因此特別把袁宏道留下住三個月。
這三個月中,袁宏道無論在膽識和氣魄上,都有長足的躍進,以致他在日後的文學運動中,能突破大環境的限制,力排前後七子 的模擬學說,獨倡主性靈的文學論調。
袁宏道行為上雖然灑脫,但為官任事卻極具膽量,作風明快,袁宏道二十七歲,曾任職吳縣縣令,吳縣地方物產豐饒,貪官污吏 於是巧立名目,多方徵收稅款,以肥大自己的荷包,宏道上任之後 拿出鐵手脕,一一破除陋習,百姓人人稱快。
宏道在政治上的風格明快,頗受好評,但他卻不眷戀權位,喜歡過著灑脫自如的生活,從萬曆二十三年單擔任吳縣縣令起,到萬曆三十八年告老還鄉,前後共計十六年,但真正的任職其間前後不 到六年,其它時間,均因不願心受桎梏而辭受官職,他曾對人說:「官實能害死我性命。」可見其灑脫自如的心態,袁宏道的詩文集 有《錦帆集》、《解脫集》、《瓶花劑集》、《瀟碧堂集》,後來 合刊為《袁中道全集》。
袁中道現今傳世的作品,種類繁多,計有一千七百多首,此外游記、書札、日記、傳狀、碑文、雜文等,將近六百篇,規模亦相 當可觀。其中山水游記,及揭示「公安派」文學主張的某些論文,對後事世引響由其深遠。
袁中道的散文大都以輕薄短小的小品文寫成,內容情真意切,筆調清雋爽朗,頗具性靈之美,明清兩代的小品文,實由此受到諸 多的啟發。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滿井游記》)就寫於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於湖廣公安(湖北公安)。北國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興。文章的第一段,就寫了這種欲游不能的苦惱。早春二月,乍暖還寒,這對北方人來說本不足為奇,但對一個在江南長大的人來說,卻是不可忍受的。作者從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則是他親身的感受和體驗了。一個「余」字,一個「猶」字,兩相映襯,把寒流不肯罷去的情狀描述無遺。那麼,其具體表現是什麼呢?作者用了極其簡練的語言來描繪:「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不說「寒風」「冷風」而說「凍風」,意在說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對「燕地寒」的敏感。這樣惡劣的天氣,只好「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從「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來看,作者不知做過多少次嘗試,都無奈而歸。
文學流派公安派的領袖
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1560年—1600年)、袁宏道(1568年—1610年)、袁中道(1570年—1623年)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曆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後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後書勿讀」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曆間李贄針鋒相對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的觀點,振聾發聵,他和焦、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公安派的文學主張主要是:
①反對承襲,主張通變。公安派諸人猛烈抨擊前後七子的句擬字摹、食古不化傾向,他們對文壇「剽竊成風,眾口一響」的現象提出尖銳的批評,袁宗道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復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擬,而在無識」(《論文》)。他們主張文學應隨時代而發展變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袁宏道《敘小修詩》),「世道改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勢也」(袁宏道《與江進之》)。不但文學內容,而且形式語言亦會有所變化而趨於通俗,這是因為「性情之發,無所不吐,其勢必互異而趨俚,趨於俚又變矣」(袁中道《花雪賦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們進而主張:「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顧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濤閣集序》)沖破一切束縛創作的藩籬。
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所謂「性靈」就是作家的個性表現和真情發露,接近於李贄的「童心說」。他們認為「出自性靈者為真詩」,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強,率性所行,是謂真人」(袁宏道《識張幼於箴銘後》),進而強調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則不下筆。因此他們主張「真者精誠之至。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應當「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瀟碧堂集序》),這就包含著對儒家傳統溫柔敦厚詩教的反抗。他們把創作過程解釋為「靈竅於心,寓於境。境有所觸,心能攝之;心欲所吐,腕能運之」,「以心攝境,以腕運心,則性靈無不畢達」(江盈科《敝篋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靈無涯,搜之愈出,相與各呈其奇,而互窮其變,然後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於楮墨之間」(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實現文學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說,提倡通俗文學。公安派重視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袁宏道曾自敘以《打棗竿》等民歌時調為詩,使他「詩眼大開,詩腸大闊,詩集大饒」,認為當時閭里婦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棗竿》之類,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又贊揚《水滸傳》比《史記》更為奇變,相形之下便覺得「六經非至文,馬遷失組練」(《聽朱生說水滸傳》)。這是和他們的文學發展觀與創新論相聯系的,對提高那一時期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社會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體上頗有功績,「一掃王、李雲霧」(《公安縣志·袁中郎傳》),游記、尺牘、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潑詼諧,自成一家。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消極避世,多描寫身邊瑣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會內容,因而創作題材愈來愈狹窄。其仿效者則「沖口而出,不復檢點」,「為俚語,為纖巧,為莽盪」,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後人評論公安派文學主張的理論意義超過他們的創作實踐,是為公允之論。
袁宏道(1568年—1610年)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針對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字摹句擬,製造贗鼎偽觚的風氣,他大聲疾呼:創作要充分發揮自己個性,不要從人腳跟,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小修詩序》)他把死學古人的做法斥之為「糞里嚼渣」「順口接屁」「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與張幼宇書》)。他強調文學要「真」,要有真知灼見、真情實感,要從「假人假言」,也就是從「文以載道」的封建文學觀中解放出來。這種尊重個性、要求解放,反對傳統的文學主張,使他的創作充滿著由儒、道、禪混合的自由放縱思想。袁宏道一生創作了大量山水游記,在他筆下,秀色可餐的吳越山水,堤柳萬株的柳浪湖泊,風清氣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著筆不多而宛然如畫。這些山水游記信筆直抒,不擇筆墨。寫景獨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悅性。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雲流水般舒徐自如。

B. 西湖夢的作者簡介

余秋雨,男,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在海內外出版過史論專著多部,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近年來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之餘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後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台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戲劇理論史稿》,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戲劇審美心理學》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因《行者無疆》獲得2002年度台灣白金作家獎。

C. 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西湖》的作者是誰

不知道親說的教材是哪個版本,如果是下面這篇文章的話作者就是巴金。

西 湖 巴金

一年過去了。我又來到西湖,還是在四月。這次我住在另一家旅館里,也還是一間帶陽台的屋子,不過陽台小一些。房間面對西湖,不用開窗,便看見山、水、花、樹。白堤不見了,代替它的是蘇堤。我住在六樓,陽台下香樟高聳,幽靜的花園外蘇堤斜卧在緞子一樣的湖面上。還得見湖中的阮公墩、湖心亭,和湖上玩具似的小船。

我經常在窗前靜坐,也常在陽台上散步或者望湖。我是來休息的。我的身體好比一隻弓,弓弦一直拉得太緊,為了不讓弦斷,就得讓它松一下。我已經沒有精力「遊山玩水」了,我只好關上房門看山看水,讓疲勞的身心得到休息。

我每天幾次靠著欄桿朝蘇堤望去,好像又是在堤上從容閑步。六十年代頭幾年我來杭州,住在花港招待所,每逢晴明的早晨都要來回走過蘇堤。蘇堤曾經給我留下深的印象,五十年前我度過一個難忘的月夜,後來發表了一篇關於蘇堤的小說。有時早飯後我和女兒、女婿到蘇堤上消磨一段時間。更多的時候我站在欄桿前,我的眼光慢慢地在綠樹掩映的蘇堤上來回移動。忽然起了一陣風,樟樹的香氣吹到我的臉上,我再看前面明凈的湖水,我覺得心上的塵埃彷彿也給吹走了似的。

要是早晨霧大,站在陽台上,不但不見湖水,連蘇堤也消失在濃霧中,茂密的綠樹外只有白茫茫的一片。

很多人喜歡西湖。但是對於美麗的風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全國也有不少令人難忘的名勝古跡,我卻偏愛西湖。我一九三〇年十月第一次游西湖,可是十歲前我就知道一些關於西湖的事情[1]。在幼小的腦子里有一些神化了的人和事同西湖的風景連在一起。岳王墳就占著最高的地位。我讀過的第一部小說就是《說岳全傳》。我忘不了死者的親友偷偷掃墓的情景。後來我又在四川作家覺奴的長篇小說《松崗小史》中讀到主人公在西湖岳王墓前縱身捉知了的文字,彷彿身歷其境。再過了十幾年我第一次站在偉大死者的墓前,我覺得來到了十分熟悉的地方,連那些石像、鐵像都是我看慣了的。以後我每次來西湖,都要到這座墳前徘徊一陣。有一天下午我在附近山上找著了牛皋的墓,彷彿遇到多年未見的老朋友,於是小說中「氣死金兀術」的老將軍、舞台上撕毀聖旨的老英雄各種感人的形象一齊湧上我的心頭。人物、歷史、風景和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活起來了,活在我的心裡,而且一直活下去。我偏愛西湖,原因就在這里。岳飛、牛皋、於謙、張煌言、秋瑾……我看到的不是墳,不是鬼。他們是不滅的存在,是崇高理想和獻身精神的化身。西湖是和這樣的人、這樣的精神結合在一起的,它不僅美麗,而且光輝。

五十二年來我到西湖不知多少次。我第一次來時,是一個作家,今天我還是作家,可見我的變化不大。西湖的變化似乎也不太大,少了些墳,少了些廟,多了些高樓……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有過大的變化的。我很想寫一部西湖變化史,可惜我沒有精力做這工作。但記下點滴的回憶還是可以的。說出來會有人感到不可理解吧,我對西湖的墳墓特別有興趣。其實並不是對所有的墓,只是對那幾位我所崇敬的偉大的愛國者的遺跡有感情,有說不盡的敬愛之情,我經常到這些墳前尋求鼓舞和信心。

有一個時期我到處尋找秋瑾的「風雨亭」。她是我們民族中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即使人們忘記了她,她也會通過魯迅小說中的形象流傳萬代。三十年代我寫短篇《蘇堤》時,小說中還提到「秋瑾祠」,後來連「秋風秋雨愁煞人」的風雨亭也不見了,換上了一座矮小的墓碑,以後墓和碑又都消失了,我對著一片草坪深思苦想,等待著奇跡。現在奇跡出現了,孤山腳下立起了「鑒湖女俠」的塑像,她的遺骨就埋在像旁,她終於在這里定居了。我在平凡的面貌上看到無窮的毅力,她拄著寶劍沉靜地望著湖水,她的確給湖山增添了光彩。

有一個時期我尋找過於謙的墓,卻找到一個放醬缸的地方。當時正在岳王廟內長期舉辦「花鳥蟲魚」的展覽,大殿上陳列著最引人注目的展品綠毛龜。我和一位來西湖養病的朋友談起,我們對這種做法有意見,又想起了三百多年前張煌言的詩句。蒼水先生抗清,失敗被捕後給押送杭州,在杭州就義。他寫了兩首《入武林》,其中一首的前四句是:

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我同朋友合作把三、四兩句改成了「油鹽醬醋於氏墓,花鳥蟲魚岳家祠」。我們看見的就是這樣。

又過了若干年之後,今天我第若干次來到西湖,「於氏墓」的情況我不清楚,「岳家祠」給人搗毀之後又重新修建起來,不僅墳前石像還是舊日模樣,連堂堂大宰相也依然長跪在鐵欄桿內。大殿內、岳墳前瞻仰的人絡繹不絕,如同到了鬧市。看來,岳王墳是要同西子湖長存下去的了。

D. 所有關於游西湖穿越的小說

《侍劍婢》
採納我的吧。。

E. 杭州西湖樓外樓的作者是誰

作者?你說的是酒樓還是詩歌啊,酒樓哪來作者,只有創始人

樓外樓酒樓,創始人洪瑞堂

清末一個落第文人。。。

另,如果問的是詩 「山外青山樓外樓。。。」 作者 南宋 詩人 林升

F. 杭州西湖邊有座武松墓,《水滸》是虛構的,為何卻有武松墓呢

原來小說雖是虛構的藝術創作,但武松卻是真有其人,而且武松打虎也是真的,只不過他打的並不是吊睛白額的猛虎,而是虐政殃民的「蔡虎」。他的故事或許並沒有小說中精彩,卻勇於為民除惡,更具俠肝義膽,死得更加壯烈,所以杭州人民能在西湖邊為其立碑造墓也是可以理解了。

大家到西湖旅遊,注意到這行者武松墓了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G. 關於西湖的明清小說有哪些

《紅樓夢》 清 曹雪芹
《三國演義》 明 羅貫中
《水滸傳》 明 施耐庵
《西遊記》 明 吳承恩
《喻世明言》
《醒世恆言》 明 馮夢龍
《警世通言》
《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明 凌濛初
《聊齋志異》 清 蒲松齡
《老殘游記》 清 劉鍔
《孽海花》 清 曾樸
《官場現形記》 清 李寶嘉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清 吳趼人
《儒林外史》 清 吳敬梓
《隋唐演義》 清 褚人獲
《東周列國志》 明 馮夢龍
《封神演義》 清 許仲琳

H. 西湖的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縣)人。他與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復古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當時稱「三袁」。他主張文學創作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品語言清新明快,有《錦帆集》、《解脫集》、《瓶花齋集》等。
袁宏道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系。他說過:」世道既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勢也。」他亦相信寫文要真,認為「古有古之時,今有今之時」(今人稱為文學進代論),即「我面不能同君面,而況古人之面貌乎?」
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I. 西湖漫筆的作者是

西湖漫筆的作者:宗璞

宗璞 原名:馮鍾璞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28年 出生地:北京 籍貫: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幼承家學,就讀清華大學附屬成志小學校。抗戰爆發,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曾就職於中國文聯及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宗璞多年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主要作品:《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等。

J. 西湖夢尋的作者簡介

張岱(1597一16897),字宗子,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自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張岱生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均為顯官。年輕時生活優渥,明亡後隱居於浙江剡溪山中,生活困頓,著書多表達對故國鄉土的追憶。張岱反對前後七子的復古,沿襲公安派與竟陵派,但又不囿於二派,其散文題材廣泛,文筆清新,時雜詼諧,趣味盎然。著作有《琅瑕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此外,還有《石匱書》、《史闕》、《夜航船》等大量學術著作。

閱讀全文

與西湖邊小說作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作者戰車 瀏覽:787
赴宴小說閱讀 瀏覽:920
重生變成雷克斯的小說 瀏覽:269
偽偽娘小說推薦 瀏覽:297
日本好看的名著小說 瀏覽:410
小說酒名字大全 瀏覽:328
穿越小說璃王齊王 瀏覽:465
網站寫小說賺錢 瀏覽:897
作者夜色傾城小說百度雲 瀏覽:780
幽谷百合小說閱讀 瀏覽:791
敦敬明小說人物名字 瀏覽:378
同人小說喊山 瀏覽:933
小說誰的青春不荒唐作者林夕 瀏覽:597
男主角叫逸凡的小說 瀏覽:802
17年小說推薦 瀏覽:710
好看不出名的小說推薦 瀏覽:337
燕歸巢穿越小說花輕言 瀏覽:704
立偉小說人物 瀏覽:943
傅少弦夏雲熙小說叫什麼名字 瀏覽:203
作者小暴小說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