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排行 > 三妹小說閱讀

三妹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2020-12-07 18:04:47

❶ 《貓》鄭振鐸怎麼賞析

《貓》這篇文章寫的是貓,作者卻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前後連貫、首尾呼應,文章在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歡樂與酸辛、關切與憤恨、厭惡與內疚,隨著潛移默化地感染著讀者在文學欣賞中思考人生。

文章共寫了四隻貓,即自家喂養的三隻貓和偷吃芙蓉鳥的黑貓。重點寫了第三隻貓,其篇幅佔了三分之一有餘。 第一部分寫了第—只貓的故事。作者運用質朴的文字寫出了第一隻貓的可愛有趣,讓人「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同時,也表達了對第—只貓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第二隻貓「更有趣、更活潑」,而這只貓最終亡失了,作者借第二隻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為的譴責與鞭撻。

對第三隻貓的厭惡,作者寫了這樣幾句話:「大家都不大喜歡它」「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於它也不加註意」「它在我家仍是一隻若有若無的動物。」最後第三隻貓也死去,相對以前兩只貓的亡失的感情,這只貓的離去,「難過」所表示的痛苦要強烈得多。

作品中虛構的「我」,是三隻貓的主人,他喜歡前兩只貓,厭惡第三隻貓;他就是前兩只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製造者。這樣,作者可以極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引起讀者共鳴,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1)三妹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貓》創作於1925年11月7日。上個世紀20年代,鄭振鐸深受五四時期從西方傳入的科學、民主、博愛等思想的影響,但在思想上卻非常彷徨,他無法看清水深火熱之中的國家出路在何方。

1925年還處於新文化運動後期,在那個時代這篇散文比較有意義,因為它通過人和貓的故事揭示了普通生活中的人性,包括對待小動物的態度、普遍存在的粗暴武斷、以及良心的掙扎等。

《貓》是鄭振鐸的寫實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共16篇)的第一篇,被選為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本的第十七篇課文。

清新樸素的文筆和「寫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是鄭振鐸散文創作的一個顯著特色。此文可說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文章敘述作者一家養貓的經過,真切表現了作者當時復雜的內心情感,文筆細膩委婉,清新動人。

行文緊扣「貓」這一題目,細針密線,娓娓述著發生在一家人與三隻貓之間的故事。其中以「貓」為敘事明線,勾連全篇,而暗線是作者的主觀感情,三次養貓,三次亡失,作者感情跌宕起伏,一次比一次深摯。

❷ 祭妹文 閱讀文段,說說袁枚的三妹是怎樣的一個人

祭妹文(譯文) 袁枚
乾隆丁亥年的冬天,(將)三妹素文埋葬在上元縣的羊山,並且用文章祭奠(她)說:
唉!你出生在浙江(杭州)卻埋葬在這里,距離我們家鄉有七百里(之遠)了,當初即使(會做各種)怪異的夢、(能產生各種)幻想,難道(會)知道這里是掩埋(你)屍骨的地方嗎?
你由於(信奉『從一而終」這)一種貞節觀念,嫁了不好的人而(被迫)離開(他),致使你孤獨憂傷、落拓失意。(這)雖說是命中註定,上天的實際安排;但是連累你到了這樣(凄慘)的地步,未嘗不是我的過錯啊。我小的時候聽從先生講授經書,你和我肩並肩地坐在一起,(特別)愛聽古人講求節義的事情;一旦之間長大成人,竟然馬上親身實踐它。唉!假使你不懂得詩書(上的事情),或許不一定在艱難的時候(還)如此苦守貞節啊。
(小時候)我捕捉蟋蟀,你(也)張開胳膊來(到)捉蟋蟀的地方;天冷蟲於凍僵了,(我們)一同來到埋蟲子的洞穴邊。現在(當)我裝殮你埋葬你(的時候),當日的情形卻又清楚地呈現在眼前。我九歲時,(有一次在)書房裡休息,你梳著兩個小髽(zhua)髻,穿著細絹的單衫來了,(一同)溫習(《詩經》中的)《緇衣》一章。恰好先生開門進來,聽見兩個孩子(讀書的)童音清脆響亮,(臉上)不覺(露出了)微笑(並)嘖嘖稱贊不已。這是(當年)七月十五日的事啊,你(現在雖)在地下,(還)應該清楚地記得吧。我二十歲左右前往廣西,你拉住(我的)衣裳傷心大哭。過了三年 我考中進士(光榮地)回了家,你從東廂房端著盛食物的木盤出來,一家人瞪著眼睛看著(你)笑著,不記得話頭從哪裡談起,大概是說(我)在京城中了進士,送信的人報信早晚等等。所有這些瑣碎(的事情),雖然成為舊事,可是我一天沒有死,就一天不能忘記啊。往事充塞胸膛,想起來就悲傷得心裡堵塞,(它們)像影子一樣一個一個消清楚楚,想接近(它們而把它們)抓住,(它們)便消失了。(我)後悔當時沒有把幼年時期(的言行)情形(都)詳細地記錄保存下來。可是你已經不在人世間了,那麼,即使時光倒過來流駛,兒童時期能夠再(經歷一次),卻也沒有和(我一起)證實(當年情形)的人了。
你據義和高家斷絕關系回娘家(以後),正房中的母親仗著你侍候,家裡有關文字方面的事務(都)指望你辦理。(我)曾說過女人當中最缺少通曉經書要義和熟悉雅訓典故的,你嫂子不是不柔順和靜,可是在這方面總有些欠缺。所以自從你回來以後,雖然為你傷心,(可又)確實為我高興。我又比你大四歲,或許按人間(常規)年長的先死,可以把死後的事託付給你,可沒有想到你(竟會)比我先離開(人世)啊!前年我病了,你整夜探問,病好點就高興,病重些就憂愁。後來雖然病情稍有好轉(可)仍然還半卧半坐(的,不能下床活動),沒有什麼可以消遣解悶的。你來到床前,給(我)講小說野史中值得高興值得驚訝的事情,姑且藉以求得一時高興。唉!從今往後我要是再病了,教(我)從哪裡去喊你呢!
你的病情,我相信醫生說的沒有什麼危險的話,(所以才)遠離(家門)去揚州探訪古跡。你又擔心我為你的病憂愁,阻止家人跑來報信。等到病情嚴重到極點,母親問你是不是希望哥哥回來,(你)硬撐著答應了一聲「是」。我已經(在)頭一天(就)夢見你來(跟我〕訣別了,心裡知道不吉利,急忙乘快船過了江。果然我在未時到家,可是你在辰時斷了氣。(你的)四肢還有餘溫,一(只)眼睛(還)沒閉上,原來還在忍著死等我啊。唉,痛心啊!早知道(要和)你永別,那我怎麼前去遠方游歷呢,即使去游歷,也還有許多心裡話要讓你知道,(並)和你一起商量啊。可是現在(一切都)完了!除了我死之外,當然不會有見面的日子了。現我又不知道哪天死,可以見到你,況且死後有知覺還是沒有知覺,並且能見面不能見面,又終究難以(弄個)明白。既然如此,那麼(我)懷著無窮的遺憾,(是)天意呢,(還是)人事呢,然而終究無法彌補了嗎!
你的詩,我已經付印;你的女兒,我已經代作嫁出;你的生平,我已經作了傳記;只是你的墓穴,(我)還沒有籌劃好。祖先的墳塋地在杭州,(到杭州要經過)長江和運河,(路遠不好走),看樣子難於送回去安葬,所以請示母親,(徵得她的同意)讓你在這里安息,便於到墓前祭掃憑吊。在它旁邊埋葬你的女兒阿印。那下邊的兩個墳,一個是父親的侍妾朱氏,一個是哥哥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曠遼闊,往南遠看是(一片)平原和低濕的地方,往西眺望是棲霞山,(在)刮風下雨,早晨黃昏(中)寄居他鄉的魂魄有了伴侶,應當不會感到孤單寂寞。讓人傷心的是,我自從戊寅年讀了你的哭侄詩以後,到現在還沒有兒子。兩個女兒剛剛牙牙學語,生在你死以後,才一周歲啊。我雖然因為有母親健在不敢說(自己)年老,可是牙齒動搖、頭發脫落,背地裡自己知道,知道(自己活)在人世還能再有幾天呢!(弟弟)阿品遠在河南作官,也沒有子女,九族沒有可繼承的人了。你死了我來埋葬,我(如果)死了誰來埋呢?你如果有靈,可能告訴我嗎?
唉!活著時候的事情既不能細想,死了以後的事惰又無法知道;哭你既聽不見你說話,祭奠你又看不到你來吃。紙錢的灰燼在飛揚,北風(颳得)很兇猛,哥哥我回去了,(可)還不斷地回頭看你啊。真哀痛啊!真哀痛啊!

原文注釋:

祭妹文①

清 袁枚

乾隆丁亥冬②,葬三妹素文於上元之羊山③,而奠以文曰:

嗚呼!汝生於浙而葬於斯,離吾鄉七百里矣。當時雖觭夢幻想④,寧知此為歸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貞⑤,遇人仳離⑥,致孤危托落⑦,雖命之所存⑧,天實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予幼從先生授經,汝差肩而坐⑨,愛聽古人節義事,一旦長成,遽躬蹈之⑩。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11)。

余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12);歲寒蟲僵,同臨其穴(13)。今予殮汝葬汝(14),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15)。予九歲憩書齋,汝梳雙髻,披單縑來(16),溫《緇衣》一章(17)。適先生奓戶入(18),聞兩童子音琅琅然(19),不覺莞爾(20),連呼則則(21)。此七月望日事也(22)。汝在九原(23),當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24),汝掎裳悲慟(25)。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26),汝從東廂扶案出(27),一家瞠視而笑(28),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雲爾(29)。凡此瑣瑣(30),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31),思之凄梗(32),如影歷歷,逼取便逝。悔當時不將嫛婗情狀(33),羅縷紀存(34)。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35),堂上阿奶(36),仗汝扶持;家中文墨(37),眣汝辦治(38)。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義、諳雅故者(39),汝嫂非不婉嫕(40),而於此微缺然。故自汝歸後,雖為汝悲,實為予喜。予又長汝四歲,或人間長者先亡,可將身後托汝,而不謂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終宵刺探(41),減一分則喜,增一分則憂。後雖小差(42),猶尚殗殜(43),無所娛遣,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一歡(44)。嗚呼!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害(45),遠吊揚州(46)。汝又慮戚吾心(47),阻人走報,及至綿惙已極(48),阿奶問:「望兄歸否?」強應曰:「諾(49)!」已予先日一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50),汝以辰時氣絕(51),四支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死待予也。嗚呼,痛哉!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游?即游,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共汝籌畫也(52)。而今已矣!除吾死外,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見汝,而死後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53)?

汝之詩,吾已付梓(54);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傳;惟汝之窀穸(55),尚未謀耳(56)。先塋在杭(57),江廣河深,勢難歸葬,故請母命,而寧汝於斯(58),便祭掃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兩冢,一為阿爺侍者朱氏(59),一為阿兄侍者陶氏(60)。羊山曠渺(61),南望原隰(62),西望棲霞(63),風雨晨昏,羈魂有伴(64),當不孤寂。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後(65),至今無男;兩女牙牙(66),生汝死後,才周晬耳(67)。予雖親在未敢言老(68),而齒危發禿(69),暗裡自知,知在人間尚復幾日!阿品遠官河南(70),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者(71)。汝死我葬,我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

嗚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後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1)袁枚三妹袁機,字素文,幼好讀書,與高姓子指腹為婚,後高氏子行為放盪,曾建議解除婚約,但她深受封建禮教影響,堅持「從一而終」。婚後,高氏子行為愈不檢,虐待其妻,又要賣妻抵賭債,不得已,逃回娘家,告官終絕關系。此文祭悼亡妹,意真詞切,語語精絕,可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瀧岡阡表》鼎足而三。作者另有《女弟素文傳》敘其平生。
(2)乾隆丁亥: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
(3)上元:縣名,在今南京市區。羊山:在南京市東。
(4)觭(jī基)夢:做夢。《周禮·春官·大卜》:「二月觭夢。」鄭玄註:「言夢之所得。」
(5)一念之貞:指袁機堅持與高家成婚事。
(6)遇人仳(pī匹)離:嫁了不良的丈夫而被遺棄。《詩經·王風·中谷》:「有女仳離,慨其嘆矣。」
(7)孤危托落:孤獨憂傷。托落,落拓,失意。
(8)命之所存:命中註定。
(9)差(cī疵)肩:並肩。
(10)遽:遂,就。躬蹈:親身實踐。
(11)艱貞:遭遇艱難時堅貞不移。
(12)奮臂:揮動雙臂。
(13)同臨其穴:同到埋蟋蟀的洞邊。
(14)殮(liàn煉):給死人穿衣服裝入棺中。
(15)憬然:清晰的樣子。
(16)單縑(jiān堅):細絹做的單上衣。
(17)《緇衣》:《詩經·鄭風》中的一篇。
(18)奓(zhà炸)戶:開門。
(19)琅琅然:讀書的聲音。
(20)莞(wǎn宛)爾:微笑。
(21)則則:同「嘖嘖」,贊嘆聲。
(22)望日:農歷每月十五。
(23)九原:猶九泉,地下。
(24)弱冠:古時男子二十歲成年,行加冠禮。粵行:乾隆元年(1736),作者二十一歲,經廣東到廣西。當時,其叔公袁鴻為廣西巡撫金鉷的幕賓,金鉷很賞識作者的文才,薦舉他到北京參加博學鴻辭科考試。
(25)掎(jǐ擠)裳:拉著衣服。
(26)披宮錦還家:乾隆三年(1638)作者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還家省親。披宮錦,指身穿用宮中特製的錦緞所做的袍服。
(27)東廂:東邊的房子。邊房稱廂房。
(28)瞠(chēng撐)視:瞪著眼睛看。
(29)雲爾:如此之類。
(30)瑣瑣:種種瑣碎的事。
(31)膺:胸。
(32)凄梗:悲痛得心胸堵塞。
(33)嫛婗(yīní醫尼):嬰兒。《釋名·釋長幼》:「人始生曰嬰兒,……或曰嫛婗。」這里指兒時。
(34)羅縷紀存:詳盡細致、有條有理地記錄下來。
(35)義絕:斷絕關系。
(36)阿奶:指作者的母親章氏。
(37)文墨:指文字往來的事務。
(38)眣(shùn舜):目示。這里謂指望。
(39)明經義:了解經書的道理。諳(ān安)雅故:熟悉古代典故。諳,熟悉。
(40)婉嫕(yì意):柔和溫順。
(41)刺探:詢問情況。
(42)小差(chāi釵):病情稍愈。差,同「瘥」。《方言》:「差,愈也。」
(43)殗殜(yèdié夜蝶):病情不十分重。《方言》:「秦晉之間,凡病而不甚曰殗殜。」
(44)聊資:姑且拿來。
(45)無害:沒有生命危險。
(46)吊:探訪古跡。
(47)慮戚吾心:怕讓我擔心。
(48)綿惙(chuò齪):病情危急,氣息微弱。
(49)諾:應答詞。
(50)未時:下午一時到三時。
(51)辰時:上午七時至九時。
(52)籌畫:商量。
(53)而竟已乎:就這樣完了嗎?
(54)付梓:付印。梓,古代刻字印刷的木版。袁機詩附在作者《小倉山房詩文集》卷後。
(55)窀穸(zhūnxī諄夕):墓穴。
(56)謀:籌劃。
(57)先塋:祖先的墳墓。
(58)寧:安葬。
(59)阿爺:父親。作者父袁濱,早去世。侍者:侍妾。
(60)陶氏:作者侍妾。
(61)曠渺:空曠遼闊。
(62)原隰(xí席):原野低窪之地。
(63)棲霞:山名,在南京東北。
(64)羈魂:寄居他鄉的鬼魂。
(65)戊寅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此年作者喪子,袁機有《哭侄詩》。
(66)兩女:作者妾鍾氏所生之孿生女。牙牙:嬰兒學話聲。
(67)周晬(zuì最):周歲。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晬;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
(68)親在未敢言老:父母尚在,自己不敢稱老。時年作者五十一歲,老母尚在。
(69)齒危:牙齒搖動。
(70)阿品:作者堂弟,名樹,字東薌,時任河南正陽縣令。
(71)九族:古代指本身及以上父、祖、曾祖、高祖,以下子、孫、曾孫、玄孫為九族。也有人說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為九族。這里泛指內外親屬。

❸ 鄭振鐸的貓是散文還是小說

這個是散文啊,小說一般虛構成分比較大

❹ 以「讀書讓生活美好」為題,500字

讀書讓生活美好

花飛花落,有人將其當作飄逸的仙境,有人傷感憂郁哭成淚人.樂者眼裡,繽紛飄揚的花充滿人生的自由和芳香:悲者心中,香消魂散的花映照人生的脆弱和無奈.
閱讀亦如此,不同的眼光和心境往往解讀出不一樣的風景.喜悅的閱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悅讀」!為何不讓「悅讀」充滿我們的生活?古人雲:「耳讀書則聰;目讀書則明;飢讀書則飽;困讀書則醒.書如春風,書如甘露,書是人們永遠的精神家園.閱讀不是消磨時光,更不是瀏覽.閱讀讓我們得到了精神的升華與心靈的愉悅,人生的啟迪,感受到一種觸動心靈的思想與情感的體驗.記得去年我在網上,曾看過這樣一本書.《小婦人》是一本小說化的家庭日記,一本道德家世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馬奇家的四姐妹對自由權利的追求和她們對家庭的忠誠眷顧,構成了一對貫穿全書的矛盾.馬奇家的四姐妹中,我最欣賞二姐喬,她有著驚人的創造力,她甚至可以為了成全別人而犧牲自己,小妹貝思的忘我無私令我無比感動,虛榮的大姐梅格和自私的三妹艾美最終還是被家人的愛所包容,從而改變.《小婦人》把道德看做一個特殊的目標,是全書蒙上了一層道德色彩.而這所謂的道德,即是整個純真的人性,是人類心靈深處至真至善的東西.或許正是這所有的所有,像一塊巨大的磁石牢牢地將幾代人聯系在一起,用無限溫馨而又甜美的家庭生活打動著我的心靈.閱讀充滿著喜怒和哀樂,似翱翔的大雁俯瞰著蒼茫的大地,秀麗山水盡收眼底.字字句句串聯起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篇篇經典演繹著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故事.我喜歡在飄著雪的深夜,捧書坐在溫和明亮的燈光下,陶醉在書香的氛圍中;我喜歡在酷夏的夜晚,捧一本書坐在窗前,與那可顆顆繁星融為一體.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快樂的讀書人,讓那美好的「悅讀」充滿你與我的生活.此刻,你是否早已悄然領悟,原來「悅讀」也可以如此美好!讓我們彼此暢想這美好的書的世界.

❺ 鄭振鐸寫的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鄭振鐸寫的「貓」主要描述了一個家庭和三隻貓之間發生的故事。版它真實地展示了作者權復雜的內心感受。全文以簡潔明了的方式概述了三隻小貓,藉助圖像描繪和故事推進。

他寫下了人們的不滿情緒,通過人們感情的變化,他自然地放棄了生活的哲學思想,他深深地陷入了瘋狂和哲學的境地。《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本的第十七篇課文。

(5)三妹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黃可安是這樣點評的:「貓」是鄭振鐸1925年在上海寫的一本家庭生活書。文章講述了作者前後三隻貓的故事,真實地展示了作者的觀點,復雜情緒的下降。

本文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作者第三次養貓。這只貓被拾起並舉起。與前兩只貓相比,它根本不可愛。這家人對此並不在意。芙蓉鳥被一隻外國黑貓偷走了,但是作者錯誤地認為這只貓是如此無動於衷,以至於他用棍子追逐那隻可憐的貓,後來死在鄰近房屋的山脊上。

作者後來理解了真相,心靈也大為震驚。就像這種家庭生活一樣,鄭振鐸寫下了如此深厚的感情,哲學思想確實值得人們值得反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貓

❻ 名著閱讀中人物形象分析

周朴園:
他最突出的性格特點就是他的偽善和冷酷。從課文開頭我們似乎看到他對侍萍仍有著深深的懷念,可這種懷念既不能完全是虛偽的做作,也不能完全就是發自內心。在這懷念當中,有著周朴園想掩飾前事以保住自己面子的因素在內。

如果說這種懷念中隱藏的虛偽性還不是十分明顯的話,那麼,在周朴園和魯侍萍相認以後的一連串對話中,這種偽善性就表露無遺了。當周朴園知道面前的就是魯侍萍時,他馬上一反之前深情懷念的語氣,忽然嚴厲地問道:「你來干什麼?」……「誰指使你來的?」單從這兩句問話中便可以看出他在「懷念」之下的真正心態。等到侍萍說:「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後他就不像原先那麼緊張了。但他還是認定侍萍是有意找上門來的,於是又冷冷地說了句:「三十年來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當他察覺到魯侍萍感情上有爆發的沖動時,他馬上害怕張揚出去會有損自己的體面,於是一再說著「舊事不必重提」的話,語調也變了,說了兩段懺悔的話,想用感情來軟化侍萍,目的達到後,他就轉入下題了:「那麼我們可以明明白白地談一談。」而從侍萍的「不過我覺得沒有什麼可談的」這句話里,這才想起了過去侍萍的高傲倔強的性格,再聯繫到剛才一連串的對話,發現侍萍的性情原來沒有什麼大變,他安心了。但他又馬上想到如果魯貴夾在中間,事情就麻煩了。所以他就說出了「話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沒有大改,魯貴象是個很不老實的人」這幾句看來似乎不大連貫的話來。在侍萍告訴他決不會讓魯貴知道這件事後,他就完全放心了。在打聽過另一個兒子的消息以後,他要問的都問了,要知道貌岸然的都知到了,他已解除了一切的恐懼和顧慮。於是他就剝去了一切的偽裝,赤裸裸地露出了他的本相。所以他終於說出了一句冷酷無情的話:「好!痛痛快快的!你現在要多少吧!」這句話充滿銅臭氣的話將他卑丑惡的靈魂揭露無遺。

通過這段話的分析,可以看到周朴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是有著一條底線的。也就是說, 在往事對他現在的地位、聲譽、利益不構成威脅的前提下,他盡可以去追念前情,一旦往事對他的名譽地位和「最圓滿的家庭」構成直接的現實威脅時,他那偽君子面具下的丑惡嘴臉就原形畢露了。有了這個「懷念」,不但沒有模糊周朴園的性格特徵,反而通過前後反差加深了對偽善性的表現。

侍萍:
這是一個舊中國勞動婦女形象。她善良正直,備受欺辱和壓迫,但又始終保持了自己的剛毅頑強。她嘗勁了人間的辛酸。年輕時在周家當女傭,被周朴園引誘,生了兩個兒子。第二個兒子剛升下三天,周朴園就逼她抱著奄奄一息的嬰兒投河自盡。被人就起後,一直掙扎在社會最底層,她「什麼事都做:討飯 縫衣服 當老媽子 在學校里伺候人」。為了孩子,她嫁過兩次人,「但遇人都很不如意」。三十年前的悲慘遭遇 痛苦經歷把她磨練得堅強 勇敢,對殘酷的顯示有清醒認識,充滿了痛恨。
侍萍作為一個舊時代的下層婦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兩部分:一半屬於丈夫;一半屬於兒女。她希冀在默默無私地為他人奉獻中得到對方的關愛與理解,從而確證自己存在的價值。然而侍萍命運的悲劇性卻讓這汪純凈的生命之泉慢慢乾涸,直至枯竭。

蘩漪: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個性最鮮明的人物。她是五四運動以來追求婦女解放,爭取獨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愛敢恨,對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園,也不放在眼裡。當然,她對舊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種畸形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她在重壓下,常常無助、自卑、甚至自虐。這是蘩漪無法擺脫的弱點。正象作者所說,她陷入了「一口殘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畫了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她對周家庸俗單調的生活感到難以忍受,對陰沉的氣氛感到煩悶,對精神束縛感到痛苦,她要求掙脫這一切。在一定意義上她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而劇本又使她在難以抗拒的環境中走向變態的發展:愛變成恨,倔強變成瘋狂。悲劇的意義於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蘩漪這一悲劇形象,是曹禺對現代戲劇的一大貢獻,深刻地傳達出反封建與個性解放的五四主題。劇中蘩漪在雙重的悲劇沖突雖走完她心靈的全部歷程。在這個悲劇女性身上,閃爍出曹禺卓越的藝術才華。
《雷雨》中被愛情傷得最體無完膚的女子,曹禺先生在序中這樣評價蘩漪:「蘩漪是個最動人憐憫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執勤的馬,毫不猶豫地踏著艱難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夢而救出自己,因這條路也引向了死亡」在《雷雨》的氛圍里,周蘩漪最顯得調和,她的生命燃到電火一樣地白熱,也有它一樣的短促,情感郁熱,境地,激成一朵艷麗的火花,當著火星也消滅時,她的生機也頓時化為烏有,她是一個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織著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也許愛與恨正是曹禺的《雷雨》所要表達的主題,周朴園、魯侍萍,乃至周萍,哪個不是一切的恩怨情仇,只有蘩漪將愛與恨的交織詮釋他如此淋漓盡致,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裡悄無聲息地綻放了的花,冷漠、詭異、妖艷,穿過被灼傷了的眼睛,直逼進你的靈魂,尋找苦海深處的共鳴,我不得不贊嘆蘩漪,她就是那個瘋狂到讓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顆被愛情遺忘的心,十八年來陪伴著一個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

周萍:
他的懦弱,是個十足的膽小鬼,單憑這一點,他就永遠不會配上蘩漪,他只有無盡的追悔,永遠只在悔恨自己過去由直覺鑄成的錯誤,「他佩服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在他的見聞里,除了一點倔強冷酷——但是這個也是他喜歡的,因為這兩種性格他都沒有,他覺得他在那一方面欺騙他的父親是不對了,並不是因為他怎麼愛他的父親(固然他不能說不愛),他覺得這樣是卑鄙,像老鼠在獅子睡著的時候偷咬一口的行動,在他的直覺過去,理智冷回來的時候,他更刻毒地恨自己,更深地覺得這是反人性,一切的犯了罪的痛苦都擁到自己身上,他要把自己拯救起來,他需要新的力,無論是什麼,只要能幫助他,把他由沖突的苦海中救出來

覺新形象:
他是這部小說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覺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種命運——即應該反抗而沒有反抗,既不甘心維護舊制度,又沒有勇氣走新道路,由此成為封建制度的犧牲品。
(1)覺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軟弱者,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又怯於行動的多餘人形象,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
(2)覺新的悲劇在於他怯懦優柔、充滿矛盾的性格。
(3)覺新身上那種懦弱苟且性格的形成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首先,長子長孫的地位對其性格的形成起決定作用;
其次,是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長期毒害所造成的結果;
第三,從五四文化思潮中吸取的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和劉半農的作揖主義的影響。
覺新的悲劇不僅是性格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共同悲劇。他的悲劇說明:
對於封建惡勢力只能奮起抗爭,爭的人格的自由和獨立,以及愛情的幸福,妥協退讓是沒有出路的。

覺民:
覺民起初是穩健溫和的人。他雖然逃過婚,但卻只是單純地為爭取自己生活的權利和幸福。他的長輩們的不義行為,使他認清了「在兩代人中間妥協簡直是不可能的」他才決心完全走上反對舊家庭的叛逆的道路。他也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的一個物。

覺慧形象:
是封建家庭中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個具有初步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的反抗者,一個充滿朝氣的典型。
覺慧的思想性格包括兩個方面:
1,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這種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時代思潮的影響下形成的,又在社會斗爭、家庭斗爭以及愛情追求中得到了強化。具體有三個方面的表現:
首先,在社會斗爭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響,積極投身於五四運動;
其次,在家庭斗爭中,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和舊禮教,反對『作揖』主義;
再次,在愛情追求中屏棄了傳統的世俗偏見和等級觀念,與家中婢女鳴鳳相愛。
2,覺慧的反抗還有局限性——幼稚。他身上還存在著他出身的那個家庭和階級的思想印記。
總而言之,覺慧是20世紀初,在新思潮沖擊下由五四運動首先喚醒的中國人,是封建主義大膽的、勇敢的叛逆,也是滿懷熱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瑞珏:
瑞珏這個良家女子,憑著自己的善良、賢慧,深深地愛著自己的丈夫覺新,但當她知道覺新和梅的關系時,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她愛自己的丈夫,她更同情梅的遭遇。在她臨產時卻為了避免「血光之災」被趕到城外去分娩,最終在難產中含淚而死。她是典型的封建家長制下婚姻的犧牲品。她是那麼愛覺新,可連在臨終前看上覺新一眼的權利都沒有,可見封建禮教之吃人!

琴的形象
琴是富家小姐,與高家算是門當戶對,就算原本家長們不打算讓他們成親,處境也要比鳴鳳和覺慧好得多。琴想剪去束著她的長發,卻缺乏必要的勇氣——不是她怕流言的譏諷,而是她怕愛她的母親。她羨慕許倩如的瀟灑,可她必須去面對一個封建禮教下的家庭。琴也沒有屈服,她甚至看到了千百年中國女子所走的血路。一種渴望正義的感情在琴體內發生了,「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她了解了鳴鳳的悲劇,領悟了梅和瑞珏的哀傷;她明白了不能企盼別人,應該自己拯救 自己!琴和鳴鳳一樣看到了「宿命」,但她唾棄這個「宿命」!「我不走那條路。我要做一個人,一個跟男人一樣的人。……我不走那條路,我要走新的路,我要走新的路」。誰能否認琴是書中最亮麗的色彩?她和覺民為了愛情,為了目標,對這個大家庭實行不了懈的反抗。終於琴記得了自己的幸福。

四鳳:
「四鳳」,「好似一隻鳳凰,」她愛的人為她編織了一個溫暖而美幻的夢想,同時又給了她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諾言。讓她活在幸福的錯覺中,「好似鳳凰」。她的純真,她的依託,她的天真爛漫,和她那遙遠的夢想,都在那個雷雨的夜,被摔的粉碎。她在母親面前起下毒誓,不與周家大少爺來往,最後,她也履行了愛的代價。宿命讓他們邂逅,宿命讓他們永別。好似鳳凰,但終究還是幻滅,看似觸手可及,卻遙之千里。

翠翠的形象分析
(邊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沈從文嚮往的優美人性與人生的化
身與極致。這個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孫女,祖孫倆相依為命,
長期生活在山水間、渡船上,青山綠水與古樸的環境造就了翠翠清
澈透明的性格,她美麗、熱情、純真,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又從小常
看著老人向那些困憊的旅人贈飲一杯涼茶,甚至不收過渡者的賞
錢,過著勤儉、寧靜的生活。隨著歲月的更替,翠翠的情感發生了變
化,作者細膩地展示了這個少女情竇初開時充滿愛的心靈,她喜歡
看迎送新娘的喜轎,愛在頭發上插朵野花,樂於聽人唱歌,因為在一
次龍舟競渡時邂逅船總的兒子儺送,從此暗暗傾心。至此,作者向
讀者展現了翠翠的青春的覺醒和萌動,朦朧的憧憬和少女羞澀的美
妙心態,表現人類感情中極為美好的一面。而在儺送遠走,渡船老
人又溘然長逝後,翠翠懷著對老祖父的傷悼之情和對戀人的思念,
守著渡口,雖有失落,但依然抱著期待,盡管儺送「這個人也許永遠
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採」,翠翠仍一如既往,因循著傳統的方式,平
和地生活著、等待著。作者通過這一形象,特別是通過這一人物在
愛情生活中的態度,描繪出人世間一種純潔美好的感情、謳歌了象
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桑提亞哥:
小說主人公桑提亞哥也成為文學史上著名的硬漢形象,他雖年邁,衰弱,但卻熱愛大海,迷戀捕魚.海洋賦予他一種無畏的勇氣和樂觀的精神,他知道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戰斗,然而面對失敗,面對死亡,他卻毫無懼色.在向大馬林魚,鯊魚三天三夜挑戰的過程中,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必勝的信念和頑強的性格,是一種精神的不屈,唱出了"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可以打敗的,你盡可能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曲人類精神的贊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桑提亞哥的形象與其創造者海明威的性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海明威的一生就是"硬漢"的一生.

哈姆萊特的形象特徵:
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A,有美好的理想,品格高尚,且多才多藝。哈姆萊特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對於世界和人生都有一套與傳統的教會觀念不同的新看法。對人、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愛情、友誼等有新的看法;B、憂郁與精神危機,行為上的遲疑與延宕是現實與理想發生沖突時的表現。父死、母嫁,友誼、愛情的破滅,現實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相悖,思想危機的階段也是思考與探索的階段,他所思考的不光是復仇的事,還有人的價值、實現理想的道路等,其中最有名的一段是對生命意義的思索「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這也是理解哈姆萊特全部行動的關鍵。包括遲疑與延宕的原因。為父復仇與重整乾坤相結合。在復仇上,他有行動且有一個偉大的目標,但在這個偉大的目標前,他想行動但不知如何行動。

老葛朗台的形象特徵:
貪婪和吝嗇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徵。
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錢高於一切,沒有錢,就什麼都完了。他對金錢的渴望和佔有欲幾乎達到了病態的程度:他半夜裡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密室之中,「愛撫、把撫、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里,緊緊地箍好。」臨死之前還讓女兒把金幣鋪在桌上,長時間地盯著,這樣他才能感到暖和。
對金錢的貪得無厭使老葛朗台成為一個十足的吝嗇鬼:盡管擁有萬貫家財,可他依舊住在陰暗、破壞的老房子中,每天親自分發家人的食物、蠟燭。
貪婪和吝嗇使老葛朗台成了金錢的奴隸,變得冷酷無情。為了了金錢,不擇手段,甚至喪失了人的基本情感,絲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愛:在他獲悉女兒把積蓄都給了夏爾之後,暴跳如雷,竟把她軟禁起來,"沒有火取暖,只以麵包和清水度日"。當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請醫生要破費錢財。只是在聽說妻子死後女兒有權和他分享遺產時,他才立即轉變態度,與母女講和。
伴隨貪婪和吝嗇而來的是老葛朗台的狡猾和工於心計。對於每一筆買賣,他都精心算計,這使他在商業和投機中總是獲利。另外,時常故意裝做口吃和耳聾是他蒙蔽對手的有效武器。
老葛朗台的貪婪和吝嗇雖然使他實現了大量聚斂財物的目的,但是他卻喪失了人的情感,異化成一個只知道吞噬金幣的"巨蟒",並給自己的家庭和女兒帶來了沉重的苦難。

❼ 推薦一些好看的古裝言情小說~

很好看的一本書《夜妖嬈》
徹底的給予,換來她的武功散盡...
傾心相付卻得來他一紙休書以及殘忍絕情的話語——
「這女人賞你們了,就在這兒辦吧!」
然後,垂眸藐視,冷眼相觀。
她眼睜睜望著半空中,飛揚的衣衫畫出哀傷的一筆......
心痛如絞,心死如灰。

是誰說:「今日起,就讓本王代替你,好好珍惜你自己!」
原來他,竟是這般珍惜她的呵......

「哈哈哈......」
黑夜中,是誰的笑聲穿透雲霄,無望而悲涼?
帶著滿心的傷,在心碎絕望過後,她毅然挺立,淡然一笑:「我不恨你,因為無愛……便不會恨!從此,你我之間——再無牽連!即便有朝一日,你放下滿身的驕傲與尊嚴,伏跪在我面前,我如陌,也斷不會……再多看你一眼!」
望著她決然離去的背影,是誰仰天長嘯,聲震九霄?
而又是誰,無愛,無恨,自此天下,夜之妖嬈!

----------------------------------
如陌,再見如陌路!
她有驚世才情,傾世容貌,絕世神功,以及敵國的財富,卻為他傾盡所有,換來的,是戀無可戀,傷無可傷!
當看著他與別人交纏的軀體,當身邊之人一個個倒下,她,終將心埋葬於塵土,從此,勾唇一笑妖嬈傾天下!

辰王,南宮曄
他俊美無儔,權傾朝野,陰狠殘侫,明明愛她卻又傷她至深,一紙休書將她賜予下屬,再轉送他人。
當一切真相浮出水面,曾自以為是的背叛竟是她愛他的體現,他將如何自處?
那一刻,幡然頓悟,然,落花已去,佳人何處?

當她笑著飲下那一碗藏紅花,是誰的心痛到無以復加?
幽冷的月光映著滿目的猩紅
是誰在悲鳴:「你還本王的孩子......」
染血的宮廷,他終放下那一身的驕傲與尊嚴,卻留不住與她最後的牽絆......

----------------
是誰將她捧在手心,百般呵護,置朝廷後宮於不顧?
是誰站在她的身後,默默付出,傾盡絕世之神功?
是誰強留她在身邊,寧可成為亡國之主?
是誰遍尋她於十年間,卻傷她體無完膚?

❽ 鄭振鐸的《貓》

1、說明「我」家養的貓的結局,和自己對這些貓的惋惜。
2、養貓固然快樂,可是版亡失的權痛苦叫人難受。所以好久不養貓了。
3、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負罪感永遠無法消除。
呵呵,雖然回答的有點晚,但是人家是有誠信、誠意的。

❾ 語文名著閱讀題

自沈從文的中篇小說《邊城》問世以來,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翠翠這一動人的形象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湘西苗族文化的女神,是作家精心塑造的。她聰明、美麗、乖巧、淳樸、勤勞、善良、淡泊。

一、淳樸的形象美

《邊城》的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迷人的形象,是全書之魂。她是凡人之女,更是大自然的女兒。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健美壯實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的竹篁、白塔給了她一顆不染一塵的赤心,溪水、小船載滿了少女的悠悠歲月。作者說她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可以說這是個優美、健康、自然的淳樸形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取材於瀘溪絨線鋪的女孩、青島嶗山的鄉村女子和「身邊的新婦」沈夫人,凝聚了他的文化戀母情結,銘刻下了他對湘西苗族文化的無盡傷逝和眷戀。翠翠是個善良聰慧、溫婉多情的少女。在她身上,有對祖父的深沉依戀和對愛情的真摯期盼,有外表的溫婉靦腆和內心的熾熱多情,所有這些都異乎尋常地融合在於一體。

二、善良的人性美

作者稱翠翠: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她和爺爺在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邊、小船上、白塔下相依為命,不貪財,不羨貴,不嫌貧,不偷懶,願守清貧,甘於助人,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勤勞、善良、淡泊。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變化:少了一點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歡笑,多了一份羞澀。由少時爭著坐渡船渡河的新娘子的花轎,學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縛在頭上,裝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頭聽那迷人的鼓聲,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後來便有了青春期少女們才有的心事。面對著那突如其來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緒,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應該快樂,還是應該憂愁。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頭上,站在渡船上沉靜地慢慢地咀嚼著人生的甜酸苦澀,吞咽著自己為自己釀造的人生之酒。
後來,翠翠路遇了剛剛在劃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從此她覺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種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說出來。當別人無意中提到什麼時,她會臉紅,可內心深處卻又在盼望著聽到與之有關的內容,等到這種盼望日久天長在心中紮下根之後,她那少女的純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兩年後端午節前夕她又見到了儺送,情不自禁地對爺爺說,那個人很好,以至在看劃船時無意間聽到別人議論儺送婚事時,一向沉穩的翠翠心中便亂作一團,甚至儺送和她說話也忘了應答。後來,儺送在月下為翠翠唱歌,酣夢中的翠翠竟被儺送的情歌所吸引,靈魂也浮了起來。可惜的是她卻不知道這月下唱歌的年輕後生就是自己愛著的儺送。不久,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尋兄歸來過碧溪時,又得不到翠翠的一點暗示,便賭氣遠走他鄉。老船夫也溘然長逝。翠翠忍受著親人離去之痛、愛人負氣出走之苦,仍決定留在渡船上翹首期盼心上人的歸來。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之間,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他們之間有的只是在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的純情,有的只是遵從古禮的淳厚的人性,有的只是含蘊的東方式的傳統的美德。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贊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在作者的筆下,翠翠是個天真無邪的山區女孩,她聰明、美麗、乖巧、純朴、善良。儺送是個童稚無欺的鄉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熱情、勤勞。在這人傑地靈的偏僻之地,兩顆年青的心靠攏了,他們按照自己的標准同時選擇了對方,一切顯得那麼自然,而在這自然之中卻顯示了「人性」在這塊尚不開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過抒寫這一對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反映了這片土地的人性之美的,通過他們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純人性的生活方式。在翠翠的成長過程中,少了一點乖巧,多了一點沉思;少了一些歡笑,多了一份羞澀;對愛情的希冀是此刻占據她心靈的一件事,和祖父的親情,對愛情的期盼、猜測相互交織,從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種自然的人類本性。這種美,猶如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以其獨到的思想認識和藝術表現方式,繪制了一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的恢宏畫卷,那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異的湘西邊陲,作為構築善與美的神廟的地基。人性,作為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在作者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在作者看來: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因此,表現人性便是他創作的中心。作者神往於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創作時往往去除現實生活中嚴酷的政治經濟關系,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所以,他的作品游離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文學的大道上另闢蹊徑,抒寫自然的人性題材,寄託對社會、人生的反思。

她不滿意爺爺相中的「走車路」的天保,可靦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澀又讓她難以直白地面對儺送的衷情,她神往為愛殉情,性格強硬的母親,幻想著能像她一樣出走,來爭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難以付諸行動,對相依為命的外祖父的無限深沉的依戀,使她不能只顧自己的幸福而棄之於不顧。於是,她只能在對美好愛情的期盼與對美好親情的依戀中無故尋愁覓恨,她是一個聰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點狡黠的女孩子,她正當婚姻年齡,面對爺爺不失時機的委婉引導,她不能忘記;面對爺爺旁敲側擊地詢問,她會閃爍其辭地表明態度;她會把夜晚聽到的為她而唱的愛情,當作夢境講給爺爺;她會把自己未來幸福的擔憂,融合在對爺爺的依戀中講給他聽…… 總之,這是一個聰慧溫婉、靦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對外祖父深沉的依戀和對愛情的真摯期盼,外表的溫婉靦腆和內心的熾熱乖巧,異乎尋常地融合為一體,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光輝的極富審美意義的少女形象。

三、殘缺的愛情美

翠翠的愛情是小說的描寫重點。翠翠是一個剛剛進入青春期的情竇初開、渴望愛情農村女孩。小說以幾個端午節將幾個生活片斷聯結起來,表現翠翠的愛情發展過程。十五歲的那個端午,龍舟下水預訂的鼓聲把翠翠帶到了兩年前的端午,在那一天她遇見了儺送。小說細膩地描寫了她情竇初開的感覺,非常優美,正如古代詩詞中所描繪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翠翠孤寂的心中起了一種莫名的惆悵和悲哀,這既與她深藏心中的相思之情有關,又與邊城封閉的環境有關。日漸成熟的生命與長時間缺少變化的環境產生了不和諧。因而,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翠翠惆悵與悲哀應當被視為一種健康的心理,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文中兩次寫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的夢,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了翠翠的內心。夢是願望的達成,夢所反映的正是翠翠內心的渴求,這是一種健康的合乎人性的需求,細致地反映了主人公翠翠生活在愛情世界裡的心靈軌跡。

在一次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遇到了船總順順的二子儺送,朦朧的愛便在心中萌發,從此她覺得在自己的感情上有了一種新需要,儺送一直在她心裡隱現鼓盪,她愛的單純、自然,一切符合情竇初開少女的天性。當別人無意提到什麼時,她會臉紅,在內心深處卻盼望聽到與之有關的內容。她聽說儺送要到青浪灘去,她就問爺爺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表明她的愛情意識已完全覺醒,其心已屬儺送。她愛儺送,明確地向爺爺表示拒絕天保的求親。儺送為她上山唱歌傳情,她在睡夢中身體隨著美妙歌聲飄浮起來,飛竄過懸崖半腰,去摘象徵美好愛情的「虎耳草」,追覓著幸福甜蜜的愛情。不久大老天保外出闖灘,意外身亡。儺送為愛也遠走它鄉,爺爺也為孫女的婚事離她而去。她痛苦悲傷但沒有倒下,像爺爺一樣守著擺渡的崗位,苦盼著儺送的歸來。

為翠翠所愛的儺送也是一個活潑善良而富有感情的人,從他遇到翠翠的那一刻起,就鍾情於她,以後他借送酒給老船夫的機會來渡口看望翠翠,在選擇走「馬路」後,他心甘情願地為翠翠唱歌,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在婚姻上,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碾坊,一個是渡船,兩者的象徵不言而喻。當父親希望他選擇碾坊時,他拒絕了,他認為心裡只能擁有一隻渡船。翠翠和儺送相互深愛著對方,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判道的駭世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利益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超呼自然的樸素純真,有的只是含蓄的東方式的傳統美德。他們按照自己的標准選擇了對方,一切顯得那麼自然,在這自然中卻顯示了人性在這塊尚不開化的山林的永久魅力。

翠翠那古樸的愛情故事卻蘊涵著無奈的命運感傷,唱出了一曲異化民族風俗下的愛情悲歌。作家在她身上寄予了對理想人生形式的思索,和湘西現實與命運的思考。翠翠的身世是個悲劇: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翠翠本身是漢文化和苗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里,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這種權力關系在苗-漢文化關繫上的歷史沖突和歷史悲劇。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在一種近於奇跡中,這個孤雛居然長大成人,一轉眼便十三歲了。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看到團總家王小姐有一副麻花絞的銀手鐲,心中有些韻羨、發痴。「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銀釧子,只有我三妹沒得什麼戴,耳朵上長年戴條豆芽菜」。翠翠通過與其她女孩的區別來認識自己,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徑。翠翠和大老二老的關系正像黑格爾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關系:翠翠是少女,是被看者和聽者,大老二老是男人,是看者(大老二老都誇過翠翠長得好看)和說者(說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的喚醒和肯定,才能從少女長大成人,才具有了成人才有的主體性。當然,在《邊城》的結尾,翠翠的成長並沒有完成。

眾所周知,維納斯之所以令天下人傾倒,就在於她的斷臂給人無窮的想像;彩雲遮月之所以美,就因它半遮半露,讓人有既不能一睹為快,又不忍棄之的矛盾美。而《邊城》恰恰因為這種充滿遺憾的結尾,使它錦上添花,更顯風采。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天下誰不想有情人終成眷屬呢?翠翠既然與儺送兩情相悅,理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倘若如此,似乎又落入言情小說的俗套了,怎會產生「餘音繞梁」的效果呢? 試想,如果儺送不去流浪,他們真的會幸福?儺送既有對哥哥之死的愧疚,又有對翠翠的依戀,左右兩難,如何能以笑顏面對翠翠呢?而純情的少女翠翠,不諳世事,自然無法了解儺送的復雜心理,豈不是空添愁怨?一個怨另一個不理解,一個恨另一個不溫柔,長此以往,怎麼會不心存芥蒂,親極反疏呢?既然天保之死的陰影會壓倒兩個純情之人,那麼又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貂呢?本來的圓滿,幸福的記憶,為何要畫上一個不完滿的句號呢?等到海枯石爛,或許那個人不可能回來;流浪到滄海桑田,或許那心結也不可能打開。那痛一寸一寸地,蝕心刻骨,難道這算美嗎? 是的,一件古董放在那裡,絕對只是看看而已。倘若有裂縫,自然心痛,但更多是遺憾與欣賞。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難道這殘缺不是一種美嗎?

❿ 小學語文竊讀記中哪些段落需要背誦

課文關於閱讀的方法片段,要背誦。

《竊讀記》現代作家林海音女士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竊讀為線索,描寫了作者放學後急匆匆趕往書店,藏身於眾多顧客,借雨天竊讀,到晚上才依依不捨離開的讀書過程。

真真切切地表現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對文學知識的渴望。作者綜合運用了細致入微的動作、自語式的獨白等描寫方式和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富有動人的魅力。

(10)三妹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作者介紹:

林海音的父親林煥文為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母林黃愛珍為台灣板橋人。

林海音是家中長女,下有二妹秀英、三妹燕珠、弟弟燕生、四妹燕瑛、五妹燕玢、么弟燕璋。其父林煥文先生於1931年5月病逝於北京,享年44歲;1932年其四妹燕瑛(6歲)去世,么弟燕璋(3歲)去世 。

林海音在京期間,因工作之故,認識了一生的伴侶、《世界日報》編輯夏承楹,兩人於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協和醫院禮堂結婚,為當時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後住進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1948年11月,林海音與夏承楹攜三個孩子、母親黃愛珍及弟弟燕生、妹妹燕玢返回故鄉台灣。在台兩人又生育了一個孩子。

1983年,林海音之母林黃愛珍女士於去世,享年81歲;

1988年8月在香港,林海音與分離37年、留在上海的三妹燕珠會面。

主要作品

林海音本人的創作豐收期,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總共寫了四部長篇小說:《曉雲》、《城南舊事》、《春風》、《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說集:《綠藻與鹹蛋》、《婚姻的故事》、《燭芯》,產量十分可觀。

閱讀全文

與三妹小說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作者戰車 瀏覽:787
赴宴小說閱讀 瀏覽:920
重生變成雷克斯的小說 瀏覽:269
偽偽娘小說推薦 瀏覽:297
日本好看的名著小說 瀏覽:410
小說酒名字大全 瀏覽:328
穿越小說璃王齊王 瀏覽:465
網站寫小說賺錢 瀏覽:897
作者夜色傾城小說百度雲 瀏覽:780
幽谷百合小說閱讀 瀏覽:791
敦敬明小說人物名字 瀏覽:378
同人小說喊山 瀏覽:933
小說誰的青春不荒唐作者林夕 瀏覽:597
男主角叫逸凡的小說 瀏覽:802
17年小說推薦 瀏覽:710
好看不出名的小說推薦 瀏覽:337
燕歸巢穿越小說花輕言 瀏覽:704
立偉小說人物 瀏覽:943
傅少弦夏雲熙小說叫什麼名字 瀏覽:203
作者小暴小說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