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有聲小說魏晉南北朝

有聲小說魏晉南北朝

發布時間:2021-01-25 19:47:10

Ⅰ 魏晉南北朝有什麼可以研究的課題嗎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

--------------------------------------------------------------------------------

第一講:概論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社會及文化的轉型特點

漢代大一統王朝及其社會文化的特點。漢末社會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體的分化與儒教對士人作用的松動、文學上抒情與玄思風氣的初現。 魏晉南北朝文化與漢代文化的關系,延續性與變革性的統一。皇權、強權及門閥三種政治形態的復雜交替。玄學思潮的發生與持續,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種意識形態之間的抵抗與交融。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發展特點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從民間文學與政教文學向文人文學的轉變,文人文學傳統的正式形成。文學中人主題的突出,從政教文學向性情文學的發展。關於「文的自覺」、「人的自覺」的問題的討論歷史,魯迅的觀點、李澤厚等人的觀點。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藝術自覺,文學形式的發展,王瑤的觀點。文體意識的突出及文體的大發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體。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演變趨勢

劉師培、魯迅等人關於魏晉南北朝文學史的觀點。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多變、不安定性與文學發展的關系。魏晉南北朝文學在時間與空間上的不平衡性。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多階段性。魏晉型文學:以人主體精神與富有現實及歷史內涵的感情世界為主要的表現對象,採用比興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學風格相對的高古自然。南朝型文學:以人審美生活與審美客體為主要的表現對象,倫理價值的隱晦與主體精神的失落,氣骨頓衰的風格現象,文學藝術美的充分強調及其得與失。

第二講:建安文學

第一節:建安文學繁榮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1.建安風骨與時代

建安人的精神狀態與建安風骨。建安文學的特殊的歷史背景:從亂世到初步治平之世。亂世中蒿目時艱、慷慨悲哀的文學。初步治平之世,文學向華麗壯大的風格出現的。

2、從文體角度看建安文學的實績

建安時代音樂重建與詩歌興盛的關系,樂府新聲與五言詩的興起。賦體與賦風的變化,抒情小賦、體物的賦的興盛。

第二節:曹操與曹丕的詩文

1、曹操其人的再評價,曹操是一個具有很強的現實感、同時又富於理想精、人文懷抱的人。從綜合的作用來看,他是建安文學的最大貢獻者。曹操的詩風與文風是他多方面氣質的表現,通脫而機智的文風,蒼涼而又沉雄、高爽的詩風。

2、曹丕的個性與文學表現上的趣味。曹丕詩歌的音樂性。曹丕詩歌在表現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成就。曹丕《典論·論文》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的巨大貢獻,文氣說、文章「本同末異」說。

第三節:曹植的文學創造成就

造就曹植理想主義氣質的早年時代及生活環境。鄴下文風對曹植的溉養。曹植晚期的生命悲劇與文學精神之飛躍。超越時代,顯示天才的表現力的曹植詩歌,對五言詩文人化的巨大的貢獻。《洛神賦》,思美人賦系列,曹植的傑出的藝術創造。

第三節:七子等人的文學

圍繞曹氏父子的鄴下文人集團之形成。建安文士與曹魏集團的關系。王粲的學術與文學。《登樓賦》與《七哀詩》。劉楨的個性。劉楨在五言詩方面的成就。徐幹《中論》與建學術,《室思》的優美風格及詩歌史影響。陳琳、阮瑀的章表書記、陳、阮的五言詩。
蔡琰的作為時代遭遇之縮影的人生悲劇:《悲憤詩》。

第三講:正始文學

第一節:魏晉之際的政治與思潮

1、 政治與文學

曹氏集團與司馬氏集團的較量、高平陵政變。名士風流與司馬氏強權的關系,學術、士風與政治的復雜交織。強權政治與魏晉南北朝文人及文學之關系。

2、玄風與文學

「正始明道,詩雜仙心」再釋。正始玄學風氣的形成及對文學的積極與消極的影響。正始玄風孕生出一種新的人生價值觀,給文學帶來了新的精神。正始文學初開魏晉南北朝玄學影響文學的時代風氣。魏晉玄學與文學關系的考察。本課題的目前研究狀況。

3、 從文人集團到名士集團

鄴下文人集團為文學家群體,「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則為名士群體。這兩個名士集團的非文人集團性質之分析。

第二節:阮籍與《詠懷八十二首》

1、阮籍生平與思想

阮氏家族。少年對儒家經典的學習。成長期中人生觀的改變的名士風流的代表。內淳至外坦盪。

2、阮籍的創作

從鄴下詩人到阮籍的詩歌演變,阮籍對建安詩風的繼承與發展。《詠懷詩》的創作性質,個人化的寫作,具有成一家之言的立意。《詠懷詩》思想主題,生命主題與歷史現實的主題。《詠懷詩》藝術結構與語言風格。

第三節:嵇康

1、嵇康的美學思想。《聲無哀樂論》在美學上的深度。《聲無哀樂論》質疑傳統政教文藝觀的實質。

2、嵇康的詩風與個性、玄趣的入詩、自然美的表現。嵇康四言詩的獨特的美學風格及對陶淵明等後人的影響。

第四講:西晉文學

第一節:西晉的政治與士風、文風

西晉政治的演變過程,為由強權政治向皇權政治轉化,最後皇權失落,外戚與皇族爭權,陷於亂政。其士風與文風也與這一政局演變緊相聯系。魏晉更迭之際,玄學名士紛遭殺害與黜斥,造成士風轉向。玄學與正統儒學漸相結合,造成儒玄兼綜的學風。典雅、擬古的文學風氣盛行,同時文學的語言向精緻化發展。後期則皇權失落,亂政迭移,上層士風向虛無放誕發展,下層則出現孤介、憤激之氣。文學上出現批判現實及超越現實兩種傾向。

第二節:傅玄與張華

傅、張的政治道路、治學道路與文學創作的道路。傅玄樂府詩在文人擬樂府上的承前啟後性,其創作方法與取材方向,多改編舊作,以表現婦女問題的作品最為出色。張華對西晉文風的影響:在擬古中寓創造,精緻的技巧、溫麗的風格,情感表現的細膩化,場景的重視等。

第三節:陸機與潘岳等太康詩人

太康文學風氣的新變因素。

陸機的生平,其人格個性的復雜性:修謹中有大度,作為亡國之後出仕中朝,有較強功名心。陸機的文學淵源與創新性,基本上還是處於擬古的創作風氣中,但語言藝術上有較多的新嘗試。《文賦》的理論,其體制的成因,其在魏晉南朝文論發展史上的意義。

潘岳。關於他的人品與文學的傳統的話題。潘陸比較的傳統話題。長於哀誄的文風。《悼亡詩》的及其後世悼亡類作品的影響。

第四節:西晉後期的幾組傑構

弊政與亂世中,一部分士人取得了獨立思考的精神,西晉後期文學的新精神。與建安、正始詩風的關系。

左思與《詠史八首》。左思的家世、勤學生涯、早年理想、寒素意識。《詠史》八首藝術上成功的原因分析。左思其他的作品。

張協的亂世之隱。《雜詩十首》推陳出新的藝術價值,長於體物,較有風骨。

郭璞之學問傾向,人物之奇特性,作為傳說人物的郭璞。《遊仙詩》的藝術風格,在中國古代遊仙詩發展史上的地位。

劉琨。從「二十四友」之一員到抗敵英雄,劉琨的思想覺醒。劉琨詩歌在西晉末詩群中特殊價值。

第五講:東晉文學

第一節:東晉前中期文學

西晉末之亂造成兩晉之際文學的斷層。門閥士族政治的建立與門閥士族文人群體的形成。玄言文學的產生,東晉玄言詩發生的原因。玄言詩的評價。玄風的轉變與山水審美意識的發生。東晉前中期山水文學的濫觴。庾闡、湛方生的山水詩。王羲之《蘭亭序》、孫綽《天台山賦》。東晉後期文學的復興之象,謝混、殷仲文的詩。

第二節:陶淵明

1、陶淵明的家世與生平 影響陶淵明的兩位祖先:陶侃、孟嘉。陶淵明的早年理想與性情 。陶淵明的仕宦心態與歸隱之思。歸隱後的心態與生活。如何評價陶淵明歸隱。

2、陶淵明的思想。與儒、道、釋三派之關系。圍繞「形、影、神」三大范疇而展開的陶淵明的生命哲學,及其在中國古代生命哲學與人生觀發展史上的地位。「真」、「善」、「淳」的人生及社會理想。

3、陶淵明的詩歌藝術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淵源:正始詩人及兩晉詩歌對陶淵明的影響。陶詩的幾大類型:行旅詩、田園詩、懷古詩、詠懷詩等。(分類是為了更全面地把握陶淵明的詩歌藝術,但分類是具有相對性的。)平淡風格成因之分析:從矛盾到和諧。陶詩的語言藝術,古人對陶詩藝術的評論。

4、 4、《桃花源記》與陶淵明的散文藝術。中國古代的烏托邦社會幻想。《桃花源》之謎。《桃花源》記的語言藝術。

5、 陶淵明的文學史地位。陶淵明的接受史。

第六講:劉宋文學

第一節:晉宋之際的政治變化與文學的發展

強權人物的出現與門閥政治的解體。晉宋之際士族、庶族各階層的政治地位的變遷。士族與庶族兩個階層在文學上各自的表現。皇權重建與雅頌文學。山水審美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山水文學的興盛。抒情文學傳統的回復。詩歌與音樂關系加強。

第二節:謝靈運的山水詩創作

謝靈運與謝氏的家族的文化、文學傳統。謝靈運的人生悲劇,以門閥名士的身份遭遇皇權政治的格局。謝靈運的文學創作道路。謝靈運山水詩創作與其哲學思想的關系。謝靈運山水詩創作與其政治遭遇的關系。謝靈運山水詩藝術特色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第三節:鮑照的文學創造

鮑照的寒素情結及政治上的表現,熱切的政治追求與臨路遲回的彷徨。鮑照作為一個天才文學家的特點。鮑照在文學上的全面性的創作成就。樂府詩創作的成就,回復漢魏樂府藝術傳統,開啟南朝文人創作樂府新聲的風氣。《擬行路難》在歌行體發展上的巨大影響。《蕪城賦》與南朝辭賦的藝術風格。

第七講:齊梁陳文學

第一節:謝朓與永明詩歌革新

「竟陵八友」與永明文人集團。永明文學的新變。永明體及其聲律問題。沈約對永明文學發展的影響。沈約的詩歌成就。謝朓所處的時代及其家族當時的處境,人生悲劇。謝朓的精神氣質與其詩歌風貌。山水詩從「大謝體」到「小謝體」的發展。謝朓對永明文學的超越。謝朓的詩歌史地位。

第二節:南朝後期文學繁榮與失范

以禪讓之名,行篡奪之實。皇權的紛爭。南朝歷史的惡性循環。文人群體理想精神的進一步失落。佛教的進一步發展及其對文士精神世界的影響。形似寫物的文學風氣。綺艷文風興起。綺艷文風發生的內外部原因。宮體詩藝術得失的客觀評價。蕭氏父子在文學上的功過。

第八講:北朝文學

第一節:北朝文學的發展

元魏王朝的建立。十六國、北朝文學的進程。南朝文學對北朝文學的影響。北地三才:溫子升、邢邵、魏收。梁陳之際南方文學家的大量入北朝與北朝文學的成熟。南北文學的融合。

第二節、庾信與王褒

庾信的家世,他在梁朝時的文學創作。庾信入北朝後的創作變化,文學精神的升華,鄉關之思,榮枯主題等。庾信文學的特色,強烈的抒情性、與高度的語言技巧,超越浮靡時風,表現出一定的思想深度。王褒在南朝與北朝時的創作。

第三節:《水經注》、《洛陽伽藍記》

《水經注》一書的性質,集地誌、博物記、游覽記等著述於一書。《水經注》山水文學的成就。對後世山水小品的影響。《洛陽伽藍記》,北魏遷洛後佛教的興盛,楊炫之的敘事藝術與文風。

第九講:魏晉南北朝樂府民歌

第一節:魏晉南朝民歌

吳歌在東吳的興起。東晉時期吳聲的流行。長江中下游都市經濟的發展與吳聲、西曲的盛行。吳聲、西曲的體制、表現內容與藝術特點。南朝民歌的絕唱:《西洲曲》,形象之美、境界之美、聲韻之美。

第二節:北朝民歌

北方民族的尚武、質朴與北朝民歌的風格。《木蘭詩》的藝術成就,「剛健含婀娜」的風格。南北朝民歌對文人詩的巨大影響。

第十講:魏晉南北朝小說

第一節:志怪小說
志怪之源。南北朝社會與志怪風氣。佛教、道教與志怪。娛樂與志怪。干寶與《搜神記》,故事類型,小說藝術。

第二節:志人小說

魏晉南北朝的人物品評風氣。追慕名士遺風的社會風俗。魏晉以來人物記、人物別傳之流行。《世說新語》:傳神的人物描寫,冷雋的語言風格。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考題

1、 魏晉南北朝文學在文學史的地位。

2、 魏晉文學與南朝文學在發展上的連續性與變遷之處。

3、 三曹父子個性、思想與文風之比較。

4、阮籍《詠懷詩》卓越的藝術創造及其成因。

5、西晉文學的特點。

6、如何理解玄言詩的出現。

7、如何認識陶淵明的隱逸。

8、為何說謝靈運為山水詩的開創者,謝氏之前山水詩創作的情況。

9、鮑照的寒素意識、才華、遭遇中所反映的社會問題。

10、謝朓與永明詩人群體。

11、宮體詩現象之認識。

12、魏晉南北朝民歌對文人詩的影響。

13、魏晉南北朝小說的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史的上地位。

Ⅱ 跪求語音小說《隋唐演義》,發到[email protected] 謝謝!

去下一個酷我音樂盒,裡面都有(有聲讀物),希望有幫助。

Ⅲ 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軌跡

魏晉南北朝文學,上起漢獻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後約400年。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大動盪時期,戰爭頻仍,軍閥割據,朝代更迭,同時也是一個思想異常活躍、文化環境較為寬松、文學藝術極為活躍的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學大轉變,且極富創造性時期。

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發展軌跡:

詩歌是這一時期文學成就最高的領域。我們從三個線索予以表述:

(1)時代線索:建安詩歌是中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次大豐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和「建安七子」;正始詩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賢」,而真正代表正始詩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太康詩歌,作家眾多,有所謂「三張」、「二陸」、「兩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詩壇,代表人物有劉琨、郭璞與玄言詩人許詢、孫綽等;晉宋之際,陶淵明是成就最高的詩人;齊、梁永明體詩,代表人物有謝朓、王融、陰鏗;梁、陳之際的宮體詩;北朝文學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詩歌的集大成者。

(2)內容線索:建安詩歌,悲傷離亂,慷慨蒼涼,梗概多氣,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被稱為「建安風骨」;正始詩歌繼承建安詩歌的傳統,由於環境險惡,變慷慨用世為憂生嗟嘆;太康詩歌重模擬、頌功德,重形式傾向明顯,而左思則是建安風骨、正始之音的繼承者。其《詠史》詩,借古諷今,抒寫懷抱,筆力矯健。其後,鮑照《擬行難路》和《擬古》之作,情感抑鬱、體氣豪邁;庾信《擬詠懷》抒發悲憤,開綺艷、清新、老成的詩風。在玄言詩盛行之際,陶淵明可謂獨樹一幟,他以平淡自然之風開田園詩歌一派。謝靈運和謝朓完成了由玄言詩向山水詩的轉變,開山水詩一派。梁、陳時期的宮體詩風靡一時,這是詩風的一股逆流。

(3)體裁線索。曹操四言詩,曹植五言詩和建安七子的文人五言詩彬彬其盛,蔚為大觀。永明體新詩的出現為唐代近體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七言詩也得到了開創和發展。曹丕的《燕歌行》,標志著七言古詩的成熟;鮑照對七言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創制了以七言為主的歌行體;曹操以樂府舊題寫時事,發展了樂府詩;以四言寫樂府,使四言詩出現中興。南北朝民歌是繼周民歌和漢樂府民歌之後又一次集中的民間口頭創作。艷曲興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南朝民歌風格清麗柔弱,代表作為《西洲曲》;北朝民歌風健質朴,代表作為《木蘭詩》。

散文一改兩漢史傳、政論獨盛的局面,向多樣化方向發展。與漢代散文相比,有四個特點:一、敘事言情的書信和山水散文興起,用書信的形成寫自然山水是魏晉南北朝散文的獨創;二、歷史傳記逐漸獨立於史書之外,成為文學傳記;三、抒情成分增多;四、文章趨向駢儷。駢體文形成並臻於鼎盛。文章四六句型已成常規,追求精緻的對仗、諧調的聲律、使事用典、雕飾辭采、駢文創作盛極一時。辭賦由漢大賦演變為抒情小賦,並向駢化和律化方向發展。

小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產生的新的文學樣式,是我國小說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主要有志怪小說《搜神記》和志人小說《世說新語》。

文學意識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自由,帶來了文學理論發展和文學批評的繁榮。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專論,它對文學的社會地位與作用、文學批評的態度與方法、文體的區分、文風與作家的關系等重要問題提出了看法,標志著文學批評進入了新時期。陸機的《文賦》是一篇用駢體文寫成的文論著作,闡述了相當完整的創作論,它第一次把創作動機、過程、方法、形式、技巧等問題歸入文學批評范疇。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一部體大思精的文學理論巨著,是對前代文學理論的總結和發展。它初步建立了文學史觀,既重視文學發展與世風的關系,也重視文學自身發展中的繼承與革新,較全面地說明了作品的內容與形成之關系,總結了創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經驗和教訓,初步建立了文學批評的方法論。鍾嶸的《詩品》是我國第一部詩論著作。《詩品序》是全書的總論,論述了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對詩歌的某些創作方法及詩歌的抒情達意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它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對某些作家品評失當,對聲病說盲目排斥,在探討詩歌傳承關系時顯得簡單化,但它無疑是研究漢魏六朝詩歌的重要參考材料。此外,顏延之對文筆說的闡述,裴子野的《雕蟲論》,蕭繹的《金樓子·立言篇》,蕭子顯的《南齊書·文學傳論》、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文章篇》等,都對文學問題發表了重要的意見。齊武帝永明年間,周顒、沈約、王融等提出「四聲八病」的理論,是對聲律說的新發展,對後世韻文和近體詩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發展,逐步使文學創作置於其影響與指導之下。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的同步發展,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對當時和後世的文學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Ⅳ 關於魏晉南北朝的文人

作家楊大俠認為,看《世說新語》,是在看裸形、學長嘯、學做青白眼、學驢鳴,學各種怪誕。一個殘酷慘烈的魏晉時代,文人們卻把嬉皮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更讓歷史上每一個郁悶時期的人們對之神往不已。

Ⅳ 哪裡有講述兩晉南北朝歷史的有聲讀物

《胡霸天下》,講五胡亂華的。確切說就是東晉時代北魏之前的北方

Ⅵ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突出特點
⑴科學技術成就突出。如祖沖之的圓周率的計算,酈道元的《水經注》等。
⑵思想界異常活躍。道教系統化,佛教和反佛斗爭激烈,佛儒道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體現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體現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風格。
⑷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此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帶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南北民歌風格炯異。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系統,即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只是文言小說。這時的小說可以統稱之為筆記體小說,採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逸聞軼事或其只言片語。在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方面都已初具規模。作品的數量也已相當可觀。但就作者的主觀意圖而言,還只是當成真實的事情來寫,而缺少藝術的虛構。它們還不是中國小說的成熟形態。中國文言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唐傳奇,白話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宋元話本。
從魏晉開始,歷經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國文學中古期的第一段。綜觀這段文學,是以五七言古近體詩的興盛為標志的。五古在魏晉南北朝進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體在唐代前期臻於鼎盛。魏晉南北朝期間,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在這些變化中是最有意義的,正是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其他的變化和發展。這期間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文學集團。集團內部的趨同性,使文學在這一段時間內呈現出一種群體性的風格,另一段時間又呈現為另一種風格,從而使文學發展的階段性相當明顯。
文學集團內出現了一些傑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淵明卻不屬於任何集團,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於眾人之上。魏晉南北朝文學對兩漢文學的繼承與演化,在五言古詩和辭賦方面痕跡最明顯。文人在學習漢樂府的過程中將五言古詩推向高峰;抒情小賦的發展及其所採取的駢儷形式,使漢賦在新的條件下得到發展。文學自覺的標志從人物品評到文學品評從文體辨析到總集的編輯文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新的文學思潮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相對於文學創作異常地繁榮,(魏)曹丕《典論·論文》、(西晉)陸機《文賦》、(梁)劉勰《文心雕龍》、(梁)鍾嶸《詩品》等論著以及(梁)蕭統《文選》、(陳)徐陵《玉台新詠》等文學總集的出現,形成了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高峰。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論著中,可以看到一種新的文學思潮,這就是努力將文學從學術中區分出來,進而探尋文學的特點、文學本身的分類、文學創作的規律,以及文學的價值。在漢代,儒家詩都占統治地位,強調詩歌與政治教化的關系,詩歌被視為「經為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的工具。至於詩歌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魏晉以後,詩學擺脫了經學的束縛,整個文學思潮的方向也是脫離儒家所強調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尋找文學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這時提出了一些嶄新的概念和理論,如風骨、風韻、形象,以及言意關系、形神關系等,並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的審美思想。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各類文藝形式之間互相溝通的這種自覺的美學追求,標志著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的到來。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創作,就是在這種新的文藝思潮的影響下展開的,同時它也為這種文藝思潮提供了賴以產生的實踐依據。這個時期文學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服務於政治教化的要求減弱了,文學變成個人的行為,抒發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賦,從漢代的大賦演化為魏晉南北朝的抒情小賦,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轉變。五言古詩在漢末蓬勃興起,文人的個人抒情之作《古詩十九首》被後人奉為圭臬。此後曹植、王粲、劉楨、阮籍、陸機、左思、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庾信,雖然選取的題材不同、風格不同,但走的都是個人抒情的道路,他們的創作也都是個人行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詩,抒寫政治生活中的憤懣不平,也並不帶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於梁陳宮體詩,雖然出自宮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宮廷娛樂之用而已。詩人們努力的方向在於詩歌的形式美,即聲律、對偶、用事等語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這種趨勢下,中國的古詩得以完善,新體詩得以形成,並為近體詩的出現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備。唐詩就是在此基礎上達到了高峰。 曹操崛起於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採取的政治措施皆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節,從而影響了整個時代。在思想理論上,體現道法結合的刑名之學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
魏晉之際,道法的結合逐漸趨於破裂,以道家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思潮開始摒棄魏晉早期的名法思想,轉而批評儒法之士。這樣,魏初在道法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玄學進一步得到強化。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同極端發展,至此,玄學所主張的放達,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上,都對封建政權構成破壞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學內部及儒家學者的不滿,從而掀起對道家和玄學的批判思潮。
東晉時期,佛教的流行,特別是般若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道家、玄學的思想、語言及方法,故出現玄佛合流的趨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者,除繼續批判道家、玄學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義和人文傳統批評佛教。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上,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倫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響,力圖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但都缺乏足夠的理論系統和創造性。 三國包括了魏、蜀、吳,分別是曹丕、劉備及孫權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於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都洛陽,史稱魏或曹魏。統治范圍有整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長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肅、陝西、遼寧的大部分地區。亡於公元265年,共歷五帝、46年。
蜀漢為劉備所建立的國家,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於成都,國號曰漢,史稱蜀或蜀漢。統治區域有今四川、雲南、貴州全部和陝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為曹魏所滅,共歷二帝、43年。
孫吳為孫權所建立的國家,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國號吳,建都於建業,史稱孫吳或東吳。統治區域有今長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兩廣地區。公元280年為晉朝所滅,共歷四帝、59年。 西晉與東晉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蔥嶺,南至越南,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但晉武帝死後不久,宗室之間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入徙塞內的游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公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佔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公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為宋,東晉亡,共歷十一帝、104年。兩晉共歷十五帝,156年。 南朝分為宋、齊、梁、陳四代。宋乃劉裕於公元420年奪取東晉政權後所建立,國號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劉,故史稱劉宋。
強盛時統治區域有今黃河以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當中疆域最大者,後來河南、淮北漸為北魏所奪。公元479年為蕭道成所篡,共歷八帝、60年。
齊,公元479年蕭道成所建,國號曰齊,建都建康,為了與北朝的北齊加以區別,史稱「南齊」,也因皇室姓蕭而稱「蕭齊」。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各省,東昏侯時國內大亂,公元502年為蕭衍所篡,共歷七帝、24年。
梁,公元502年蕭衍所建,國號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蕭,故稱蕭梁」。梁武帝時國力頗盛,統治區域有今長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漢中。公元557年為陳霸先所奪,共歷八帝、56年。
陳,公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統治區域有今長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當中版圖最小者,589年為隋所滅,共歷五帝、33年。 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後拓跋圭重建代國,後改國號曰魏,史稱北魏,或稱後魏、拓跋魏、元魏。
公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並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
公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
北魏國力頗強盛,孝文帝拓跋宏於公元493年遷都洛陽,進行一連串的漢化運動,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引起「六鎮之亂」,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從拓跋圭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晉南北朝王國中立國最長久者。
東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
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
統治區域有原北魏領土洛陽以東的地區。公元550年為高洋(高歡的兒子)所代,東魏共歷17年。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統治區域有今原北魏領土洛陽以西的地區及益州、襄陽等地。公元557年宇文覺(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歷三帝、24年。
北齊,公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的兒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號齊,建都於鄴,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統治區域相當於東魏領土。公元577年為北周所滅,共歷八帝、28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將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公元57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並繼續攻取江北、淮南,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公元581年為隋楊堅所代,共歷五帝、25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受禪稱帝,國號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公元589年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國再度統一。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歷代之盛,極於此矣。

Ⅶ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作品有哪些

以下列舉五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作品:

1、《室思》:是漢末三國時期的詩人徐幹創作的一組代言體的詩。這組詩寫的是妻子對離家丈夫的思念。全詩分六章,就日常所見、所感、所思,從各個側面反覆細致地抒發了思婦的盼望、失望和期待之情。

2、《達庄論》:是三國時期玄學家阮籍的後期作品之一,棄絕禮法,反對名教,追求個體自我的逍遙與自由,把「自然」與「名教」對立起來,認為"天地生於自然,萬物生於天地",天地萬物是自然而然自己生成的。

3、《幽憤詩》:是三國嵇康創作的一首四言詩。這是一首抒寫詩人因呂安事而被系獄以後的憂憤不平的長詩。這首詩的產生有著更為深刻的時代原因,並且與詩人的獨特個性有極為密切的關系。詩詞鋒爽利、峻切、語言壯麗。

4、《閑居賦》:是晉代文學家潘岳創作的一篇賦。這篇賦總結作者總結自己三十年的做官經歷,表現了閑居的樂趣。全賦以華麗辭藻的鋪排和名人典故的羅列見長,句式以四言為主,又雜以五言、六言、三言,既有駢偶句又雜有散句,參差有致,富於變化。

5、《嬌女詩》:是晉代文學家左思的詩作。作者從日常生活中剪裁幾個場景,精心描繪了兩個小女兒天真稚氣、活潑可愛的種種情態,准確形象地勾畫出她們嬌憨活潑的性格,字里行間閃爍著慈父忍俊不禁的笑意,筆墨間流露著家庭生活特有的情味。

Ⅷ 有哪些條理清晰的關於西晉的書值得推薦

西晉一朝很短暫來,但是其與前後時源代的聯系都異常緊密,所以只梳理西晉一朝,我覺得是沒太大意義的。從正史原典上來看,《晉書》和《資治通鑒》結合是挺好的,一個以人物為線索,一個以時間為線索,互相補充。從全局來看,呂思勉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是非常好的資料,可以梳理整個西晉以及其前後時代的相關基礎史實。從政治史整體上來看,田余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仇鹿鳴先生的《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都對西晉一朝有比較詳細的梳理。

Ⅸ 魏晉南北朝時不同身份的男女稱呼

本文以東漢魏晉南北朝的親 屬稱謂為研究對象,描述中古漢語時期親屬稱謂系統的面貌。

本文所選擇的語言資料分為世俗文獻和宗教文獻兩種。世俗文獻主要包括諸子、史傳、詩 歌、小說等,宗教文獻主要是指漢譯佛經。這些語料一般具有真實可靠、內容豐富的特點,較為 全面地反映了漢魏六朝時期的語言實際。具體如下:<後漢書》《三國志>《宋書><南齊書)<魏 書》《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洛陽伽藍記》《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
《論衡》《高僧傳》《殷芸小說》《世說新語》<古小說鉤沉》《搜神記》《顏氏家訓><修行本起經><中 本起經》《太子瑞應本起經》《撰集百緣經》《六度集經》《生經》《增壹阿含經:》<經律異相:}<雜寶藏 經》《賢愚經》《百喻經》;《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文選>。

(1)一般親屬稱謂辭書收錄的「奶娘、乳母」類稱謂,因為不具備本文所界定的親屬稱謂條 件,故不納入研究范圍。
(2)形容詞修飾的稱謂,如醜女、孝子、孽子、弱女、寡嫂之類的稱謂,側重於描述親屬稱謂 的狀況,因此不作為研究對象。
(3)因校勘錯誤所致的親屬稱謂不予考慮,如<三國志•魏志•陶謙傳>注引<吳書』:「謙二 字:商、應,皆不仕。~字」為「子」之誤,故剔除;一些異文稱謂,改動後納入,如「婿」本文作「婿」, 「蛭」作「侄」。
(4)王室貴族的專門親屬稱謂,如「命婦、太子」不納入研究范圍。 (5)禮貌親屬稱謂,指以敬稱、謙稱修飾語構成的親屬稱謂,如貴舅、賢從孫、家兄等;謚稱
親屬稱謂,指以謚稱修飾語構成的親屬稱謂,如先君、亡兄等。不作為研究對象。 (6)對於沿用上古漢語時期的親屬稱謂,因篇幅關系,且馮漢驥(1989)【副、胡士雲
(2007)【3J、王琪(2008)【4】已有研究成果,故本文只作列表,不作具體分析。 一、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祖輩稱謂
(一)祖父、祖母 在這個時期,指稱「祖父」的稱謂有「祖父、大父、公、王父、翁」等,指稱「祖母」的稱謂有「祖
母、大母、母、祖親」等,合稱有「大父母」,列表l如下: 表1祖父、祖母稱謂(1)「祖親」稱呼祖母,出現於中古漢語時期,北魏《元湛妻薛慧命墓誌>:「祖初古拔,祖親西 長公主。」
(2)「祖公」稱呼祖父,出現比較晚。在筆者搜集到的材料里,首見<三國志•魏志•鍾繇傳> 注引《先賢行狀>:「祖公在位,諸父並盛。」
「母」有時特指「祖母」。如《三國志•蜀志•楊戲傳)注引《華揚國志>:「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母」指李密的祖母劉氏。
(3)「阿翁」稱祖父,始見於六朝時期,<世說新語•排調>:「憑時年數歲,斂手日:『阿翁!詎 宜以子戲父!」
(4)以「婆」指稱祖母,始見於六朝時期。<古小說鉤沉•冥祥記>:「其六歲兒見之,指語祖母 日:『阿爺飛上天,婆為見不?」「婆」字<說文解字:}未收,上古漢語時期未見,粱顧野王<玉篇•女 部》有收錄:「婆,蒲何切,婆娑。又婆母。」可見漢代以後才有「婆」用在稱呼上【5】。
(二)外祖父、外祖母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指稱外祖父的稱謂有。外祖父、外王父」兩類,指稱外祖母的稱謂有
「外祖母、外王母」兩類,列表2如下:
這部分稱謂詞都是沿襲上古漢語,其中「外祖父、外祖母」通用至今,成為現代漢語中的稱
呼外公、外婆的書面語。 二、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父輩稱謂 (一)父親、母親
在這個時期,指稱父親的稱謂有「父、考、君、公、侯、翁、耶、尊」八類,指稱母親的稱謂有 「母、妣、婆、姥、壹爾」四類,還有合稱「親、二親」,列表3如下:

表3父親、母親稱謂(1)合稱父母為「親」,廣見於先秦典籍,後世襲用。在魏晉時期,「親」專指母親。北魏《魏 故龍驤將軍荊州刺史廣川孝王墓誌銘>:「父靈遵,冠軍將軍青州刺史廣川哀王。親河南宇文 氏,父伯升,鎮東府長史懸氏侯。「親」在此特指「母親」。
「尊」,<說文•酋部>:「酒器也。」後引申對帝王等尊貴者的敬稱,包括父母。魏吉迦夜與曇 曜共譯《雜寶藏經•羅漢祗夜多驅惡龍人海緣》:。復白父母言:『願尊先許聽我出家。」可專指父 親,<世說新語•品藻》:「問父日:『劉尹語何如尊?」
(2)稱謂詞「老父」老母」在上古漢語時期指年老的父親、年老的母親;至中古漢語時期,詞 素「老」的意義開始虛化,成為一個只起補充音節作用的詞頭。「老父~老母」意同「父「母」。如
<世說新語•政事>:「元方日:『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晉書•周琥傳》:
。境日:『蒙國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見獲,失節於此。」文中的「老父~老母」並不在於指父親 或母親年老,而是在社會交際中對人稱呼自己的父親,帶有謙稱的意味。
「阿父~阿母」是中古時期出現的新生稱謂,在漢譯佛經的影響下。「阿」逐漸虛化為一個無 義的音節形式【6】。<南史•謝晦傳>:「晦女為彭城王義康妃,聰明有才貌。被發徒跣與晦訣日:
『阿父,大丈夫當橫屍戰場。奈何狼籍都市?」《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上堂拜阿母,阿 母怒不止。」
(3)「大君」指稱父親,是三國時期的新生稱謂,見於<三國志•魏志•董昭傳》載董昭與袁春卿書日:「足下大君,昔避內難,南遊百越,非疏骨肉,樂彼吳會,智者深識,獨或宜然。」敬稱袁春 卿的父親為「大君」,<漢語稱謂大詞典》失收此義項。
「侯」指稱父親,通行於魏晉時期。<三國志•吳志•蔣濟傳》注引<列異傳》:「願母為白侯,屬 阿令轉我得樂處。」蔣濟爵為陵亭侯,其子稱之為「侯」。如果說這可能是從他稱謂,沿屬吏及奴 仆之辭,那麼《梁書•吉粉傳》載廷尉謂吉羽;}日:「主上知尊侯無罪,行當釋亮。」吉珊之父職為吳
興原鄉令,而廷尉對吉粉稱其父為「尊侯」,「侯」已經成為親屬稱謂了,「尊」在親屬稱謂之前表 示禮敬。又如《世說新語•言語》:「中朝有小兒,父病,行乞葯。主人問病,日:『患虐也。』主人 日:『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虐?」《顏氏家訓•風操》:。嘗有甲設宴席,請乙為賓;而旦於公庭見 乙之子,問之日:『尊侯早晚顧宅?』乙子稱其父已往。」二書沒有提及其父的職位官銜,「侯」都是 父親的意思。「侯」原是表示爵位的封號,與「公」同屬於五等爵位。「公」同時也可以指稱父親,
《戰國策•魏策一>:「(陳軫)將行,其子陳應止其公行。」因為這個關系,「侯」相因生義,產生出 「父親」的意義來了。
「阿翁」是在親屬稱謂「翁」的前面加一詞頭「阿」,指稱父親,魏晉時期口語化的親屬稱謂, 見於《三國志•魏志•武文世公王•趙王干傳》注引《魏略:》:「良年小,常呼文帝為阿翁。」
「耶」指稱父親,魏晉時期的新生稱謂,《木蘭詩>:「軍書十二卷,卷卷有耶名。」《古小說鉤沉
•冥祥記》:「其六歲兒見之,指語祖母日:『阿爺飛上天,婆為見不?」。爺」,<說文解字》未收,梁 顧野王《玉篇•父部>:「爺,以遮切,俗為父爺字。」
「所估」指稱父親.見於《全後漢文•郎中鄭固碑》:「隕命顛沛,家失所怙。~所」是古漢語中 的名詞化標記,加在謂詞性成分之前,使之成為體詞性成分。「所怙」本是「恃估、依賴的物體 (或人)」的意思,其中「怙」是動詞,「所」加在「估」前,使其名詞化,最終從片語轉化成為一個稱 謂詞。「所估」是依賴、恃怙的意思,故常在強調失去依賴對象時使用。
(4)「姥」字《說文》未收,《一切經音義》卷十三:「今以女老為姥。」泛指老年女人。中古漢語 時期,「姥」可指稱母親,如《樂府詩集•琅琊王歌辭>:「公死姥更嫁,孤兒甚可憐。」
「炸」見於《顏氏家訓•風操》:「而江東士庶,痛則稱禰。」《集解>引劉盼遂:「按江東人痛呼 禰,當是呼盤爾。爍者,母之俗字,人窮則呼母,古今不異。」

「慈~慈陰」指稱母親,反映了嚴父慈母、男陽女陰的中國傳統思想。晉潘岳《閑居賦》:「壽 觴舉,慈顏和。」王羲之《雜帖》:「建安靈柩至,慈陰幽絕,垂卅年。」
(二)伯父、伯母、叔父、叔母 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文獻中,父親的兄弟不分長幼,合稱為「諸父、從父、阿父」;分開指稱,關
於伯父的稱謂有「伯父、世父」兩類,關於叔父的稱謂為「叔父」。他們的妻子,分別為「伯母」「叔
母」,列表4如下:
表4伯父、伯母、叔父、叔母稱謂(1)魏晉時期出現了以「阿父」稱呼父之兄弟。例如《宋書•王球傳>:「球徐日:『阿父在,汝 亦何憂!」<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十七年>:「阿父在,汝亦何憂!」胡三省註:「江南人士呼叔父、伯父為阿父,亦為伯父、叔父者以自呼。」又《宋書•二凶•劉劭傳>:「義恭詰劭日:『我背逆歸順, 有何大罪,頓殺我家十二兒?』劭答日:『殺諸弟,此事負阿父。」
在古人看來,叔侄關系是非常親密的,宋代王橋在《野客叢書•弟侄獻言》中指出:「兄弟之 子猶子也,古人視以父道⋯⋯而事叔亦以子禮,叔侄之分,與父子同。」因此古人有稱叔侄為父 子的,如《漢書•疏廣傳>:「父子並為師傅。」疏廣為太子少傅,其兄子疏受為少傅。《世說新語• 文學》:「江左殷太常父子並能言理,亦有辯訥之異。」指殷融和兄子殷浩。《晉書•謝安傳》朝廷 欲委謝玄以要職,謝安以為「父子皆著大勛,恐為朝廷所疑」,謝安謝玄為叔侄關系。相應的,侄 輩以「父」稱呼叔伯,又如《南齊書•鬱林王紀>:「中書令何胤以皇後從叔見親,使直殿省,嘗隨後 呼胤為三父。」《梁書•王茂傳》:「茂年數歲,為大父深所異。」①皆是證明。
(2)六朝時期新生「伯、叔」稱謂。<顏氏家訓•風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界單呼 伯、叔。」
(三)姑母、姑父 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指稱姑母的稱謂為「姑」,指稱姑父為「姑夫」,列表5如下:
表5姑母、姑父稱謂指稱姑父的稱謂,先秦漢語時期尚未出現。至三國時期,新生稱謂「姑夫、姑婿」。<三國志
•蜀志•李恢傳》:「(李恢)仕郡督郵,姑夫爨習為建伶令。」<三國志•蜀志•張嶷傳:}:「漢嘉郡界旄 牛夷種類四千餘戶,其率狼路欲為姑婿冬逢報怨,遣叔父離將逢眾相度形勢。」
(四)舅父、舅母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指稱舅父的稱謂為「舅」,舅母為「舅母」,列表6如下:
表6舅父、舅母稱謂

舅父 舅母
舅 舅,舅氏 舅母 舅母
「舅母」是六朝的新生稱謂。《世說新語-言語>:「魏明帝為外祖母築館於甄氏⋯⋯宜以『渭 陽』為名。」劉孝標註:「按《魏書》,帝於後園為象母起觀,名其里日渭陽。然則象母即帝之舅母, 非外祖母也。」
(五)姨母、姨父 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漢語中,指稱姨母的稱謂有「從母、姨」三類,指稱姨父的稱謂有「姨父」
類,列表7如下:
表7姨母、姨父稱謂
(1)「阿姨」出現比較晚,原是在佛教典籍中稱呼比丘尼,<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九:「今 稱比丘尼為阿姨者,有雲:以大愛道比丘尼是佛姨母,故效喚阿姨。」後在魏晉時期引入中土稱
呼中,如晉王獻之《東陽帖>:「不審阿姨所患得差否?極令懸測。」
「姨母」稱呼母之姐妹。<漢書•霍光傳》「光諸女遇太後無禮」,顏師古引東漢服虔日:「光諸 女自以於上官太後為姨母,遇之無禮。」
(2)上古漢語時期未見有指稱姨父的稱謂,僅以描述性的「從母之夫」來表示,魏晉時期出 現專門的稱謂「姨父」,《魏書•元叉傳>:「叉遂與太師高陽王雍等輔政,常直禁中,肅宗呼為姨 父。」姨丈人」即姨父,<北史•袁聿倩傳>:「性深沉,有鑒識,清靖寡慾。與物無競。姨丈人尚書 崔休深所知賞。」

(六)公公、婆婆 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漢語中,指稱公公的稱謂有「舅、公」兩類,指稱婆婆的稱謂有「姑、姥、
婆」三類,列表8如下:
表8公公、婆婆稱謂
(1)「阿姑」是魏晉時期的口語詞,《顏氏家訓•治家》:「婦人之性,率寵子婿而虐兒婦⋯⋯至 有諺雲:『落索阿姑餐。』此其相報也。」
(2)「公」由尊稱引申指稱夫之公,先秦已見,後世通用。「姥」指稱夫之母,出現相對較晚。
<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忪、蚣。為「公」的俗稱,王鈞《說
文句讀》:。忪者,公之分別文也。」
。大人公」稱呼夫之公,是中古時期北方人的稱呼語,<顏氏家訓•書證>:「北方風俗,婦呼舅 為大人公。」
(七)岳父、岳母 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漢語中,指稱岳父的稱謂有「外舅、丈人」類,指稱岳母的稱謂有「外姑」
類,列表9如下:
表9岳父、岳母稱謂
(1)「丈人」是魏晉時期的新生稱謂,《三國志•蜀志•先主傳>:「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 衣帶中密詔。」裴註:「董承,漢靈帝母董太後之蛭,於獻帝為丈人。蓋古無丈人之名,故謂之舅 也。~丈人」原是對人的尊稱,魏晉時期引申指稱親屬中的長者。《顏氏家訓•書證):「丈人亦長 老之目,今世俗呼其祖考為先亡丈人。」<集解>引吳承仕日:「其輩行尊於我者,則通謂之丈人。 蓋晉宋以來之通語矣。」<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是「丈人」指稱岳父的起源。
(2)還有一批指稱岳父岳母的敘述性稱謂,「妻父」見於<三國志•吳志•薛綜傳>:「九真太守 儋萌為妻父周京作主人,並請大吏,酒酣作樂。~婦公」見於<後漢書•第五倫傳>:「帝戲謂倫日:
『聞卿為吏務婦公,不過從兄飯,寧有之邪?」「婦父」見於《晉書•王國寶傳>:「國寶少無士操,不
修廉隅。婦父謝安惡其傾側,每抑而不用。」婦翁」見於<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第五伯魚三
娶孤女,謂之撾婦翁。~婦母」見於東晉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七:「爾時僧迦摩婦母 聞女婿作道人,不復著欲,舍於家累,又捐我女,如棄聚唾。」
三、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平輩稱謂
(一)兄、嫂、弟、弟媳 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漢語中,指稱兄的稱謂有「兄、伯、昆」三類,指稱嫂的稱謂為「嫂」,指稱
弟的稱謂為「弟」,指稱弟媳的稱謂有「婦、叔妻」兩類,兄弟的合稱有「孔懷」等,嫂弟媳的合稱為
「娣姒」,列表lO如下:
表10兄、嫂、弟、弟媳稱謂
(1)兄弟合稱為「孔懷、友於」,是通過用典而產生的稱謂詞,在結構上是截取了兩個在意義 上並無聯系、也不在同一個語法層次的詞素。。孔懷」出自<詩•常棣>:「死喪之威,兄弟孔懷。」 「孔」是副詞,中古「孔懷」用以代稱兄弟,<三國志•魏志•管輅傳>裴注引《管輅別傳>:「得因孔懷 之親。」「友於」出自<書•君陳:》:。惟孝友於兄弟。~於」是介詞,中古「友於」連用,成為兄弟的代 稱,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今之否隔,友於同憂。」
(2)「阿兄~阿弟」是中古漢語時期出現的新生稱謂,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祗 律>:「時六群比丘展轉作俗人相喚:阿翁阿母阿兄阿弟。」老兄」見於《世說新語•忿狷》:「司州 覺惡,便輿床就之,持其臂日:『汝詎復足與老兄計?」
(3)進入父系氏族之後,古人一夫多妻,為在稱謂上區別與母親的血緣關系,有「同產」「母 兄」等稱謂指稱同父同母所生者,有「同生」「屑兄」等稱謂指稱同父異母所生者,其中「屬兄」是 魏晉時期的新生稱謂,指稱同父異母之兄,見於《魏書•高崇傳>:「後屬兄謙之被害,(道穆)情不 自安,遂託身於庄帝。」據《魏書•高崇傳》,道穆與謙之為同父異母的兄弟,故有此稱謂。
(4)兄弟之妻統稱為「娣姒」。<世說新語•賢嬡:》:「鍾、郝為娣姒,雅相親重,鍾不以貴陵郝,
郝亦不以賤下鍾。」 「叔妻」見於佛經文獻,中土文獻就筆者所及尚無使用。三國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四:
。女情秩豫兄心存日:婿伯即父,叔妻即子。斯有父子之親,豈有嫁娶之道乎?」
(二)姐、姐夫、妹、妹夫 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漢語中,指稱姐的稱謂有「姊、兄」兩類,指稱妹的稱謂有「妹、弟」兩類,
指稱姐夫的稱謂為「姊夫」類,指稱妹夫的稱謂為「妹夫」類,合稱為「友婿」,列表1l如下: (1)《爾雅•釋親》:「男子謂女子先生為姊,後生為妹。」可見在先秦漢語里稱謂詞「姊、妹」的
使用者有性別的規定,但在後期使用過程中,逐漸擺脫性別的規定。成為全社會通用稱謂,與現 代漢語用法基本一致,例多不贅述。

「阿姊「『阿妹」是中古漢語時期出現的新稱謂形式,即詞綴「阿」加親屬稱謂。《木蘭詩》: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
(2)「友堵」是姊妹丈夫的互稱,《釋名•釋親屬>:「兩婿相謂日亞⋯⋯又日友婿,言相親友 也。」<顏氏家訓•文章>:「愍楚友婿如從河洲來,得一青鳥。」
分而言之,姐夫謂「姊夫、姊婿」,見於<三國志•蜀志•來敏傳>:「漢末大亂,敏隨姊奔荊州, 姊夫黃琬是劉璋祖母之侄。」《後漢書•耿秉傳>:「漢貴將獨有奉車都尉,天子姊婿,爵為通侯,當 先降之。」妹夫謂「妹夫」,見於《三國志•魏志•袁紹傳》注引謝承《後漢書》日:「班。王匡之妹夫。」
(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漢語中,將堂兄、堂弟合稱為「從父昆弟、從父兄弟」,將堂姐、堂妹合稱
為「從父姊妹」,指稱堂兄的稱謂有「從兄」,指稱堂弟的稱謂有「從弟、堂弟」兩類,指稱堂姐的稱 謂有「從姊、堂姊」兩類,指稱堂妹的稱謂為「從妹」,列表12如下:
表12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稱謂
(1)《爾雅•釋親》:「兄弟之子相謂為從父景弟。」『景」寫作「昆」。「從父昆弟」先秦已見,後 世通用,例多不贅。「從父兄弟」出現於魏晉時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註:「吳人作《曹瞞 傳》及郭頒《世語》並雲:嵩,夏侯氏之子,夏侯停之叔父。太祖於悖從父兄弟。」
(2)在先秦漢語中,尚無分開指稱「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的稱謂詞,直到漢代才出現相關 稱謂。「從父兄」見於《三國志•魏志•苟或傳》注引l:苟氏家傳>:「仲豫名悅,朗陵長儉之少子,或 從父兄也。」「從兄」見於《後漢書•皇後紀•光武郭皇後》:。後從兄竟,以騎都尉從征伐有功,封為 新妻5侯,官至東海相。~從父弟」見於<後漢書•宗室•泗水王歙傳>:「歙從父弟茂,年十八。⋯『從 弟」見於《後漢書•李通傳>:。通從弟軼,亦素好事。~從父姊」見於《:北史•齊宗室諸王列傳•彭城
王澈):「其母崔氏,即御史中丞崔昂從父姊。」從姊」見於<三國志•吳志•孫琳傳>:「亮妃,琳
從姊女也,以其謀告。~從父妹」見於<北史•蘇威傳':「有從父妹適河南元世雄。~從妹」見於
<後漢書•宗室列傳•成武孝侯順:》:「初,順叔父弘娶於樊氏,皇妣之從妹也。」 (3)因為同祖父的男系親屬在同一個祠堂里祭祀祖宗,所以產生了「同堂」稱謂。「同堂姊」
即現代漢語里所說的堂姐。新生於魏晉時期,<三國志•吳志•孫耋林傳》注引《江表傳>:「卿宣詔
語卿父,勿令卿母知之,女人既不曉大事,且琳同堂姊,邂逅泄漏,誤孤非小也。~同堂弟」見於
<北齊書•孝昭帝紀>:「帝日:『須拔我同堂弟,顯安我親姑子。」到了唐代,「同」脫落,產生了 「堂」類稱謂。
(四)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屬於表親的平輩親屬有三種:姑之子女、舅之子女、姨之子女。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漢語中, 表兄弟的合稱有「姨兄弟」舅子」。表姐妹的合稱有「從母姊妹」,指稱表兄的有「外兄、姨兄」兩 類,指稱表弟的稱謂有「外弟、姨弟、從母弟」三類,指稱表姐的稱謂為「姨姊」,指稱表妹的稱謂 有「姨妹、外妹」兩類,列表13如下:
表13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稱謂

(1)《爾雅•釋親>:「妻之姊妹同出為姨。」姨之子統稱為「姨兄弟」,見於《世說新語•賞譽》:
。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分而稱之為「姨兄~姨弟」,分別見於《三國志•吳志• 潘浚傳》注引《江表傳:》:「時浚姨兄零陵蔣琬為蜀大將軍。」《晉書•武陔傳》:「(苟)愷時為僕射, 以茂、駿之姨弟,陷為逆黨,遂見害。」

(2)「外弟」即表弟,見於<三國志•蜀志•蔣琬傳):「(蔣琬)弱冠與外弟泉陵劉敏俱知名。」
。外兄」即表兄,見於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五:「過西門外。適見外兄劉伯文,驚相勞問。~外妹」 即表妹,見於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五:「又女弱獨行,豈當有伴耶?是吾外妹,幸為便安之。」
(五)丈夫、妻子 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漢語中,指稱丈夫的稱謂有「夫、婿、君」類,指稱妻子的稱謂有「婦、妻、
室、夫人、嫗」類,合稱夫妻的有「偶、室家、伉儷」等。列表14如下: 表14丈夫、妻子稱謂

(1)「夫主」是妻妾對丈夫的敬稱,有「丈夫即一家之主」之意。《後漢書•列女傳•班昭》:「正 色端操,以事夫主。」
(2)「嫗」,原是婦女的通稱,可特指妻子。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七:「彥思夜於被中竊與嫗 語,共患此魅。魅即屋樑上謂彥思日:『汝與婦道吾,吾今當截汝屋樑。』即隆隆有聲。~嫗」在此 特指妻子,與下文的「婦」同指。
(六)大伯予、大伯嫂、小叔子、小嬸子
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漢語中,指稱大伯子的稱謂有「伯、蚣、兄公」三類,指稱大伯嫂的稱謂
為「姒」,指稱小叔子的稱謂有「季叔、郎」兩類,指稱小嬸子的稱謂為「娣」,列表15如下:
(1)「婿伯」「伯子」指稱大伯子,見於劉宋沮渠京聲譯《佛大僧大經>:「叔妻即子,婿伯即父。 我親奉戒,日有隆舉,真與聖齊,淫正蟲鼠。噫乎伯子,焉為斯語。」伯」在古代有兄長的意思,
。婿伯」即夫兄。 (2)「郎」,<說文•邑部》:「魯亭也,從邑良聲。」原是古邑名,後引申作職官名,轉而引申為稱
謂詞。「小郎」「叔郎」指稱丈夫的弟弟,分別見於<世說新語•規箴>:「昔夫人臨終,以小郎囑新 婦,不以新婦囑小郎。」南朝梁任叻《奏彈劉整:》:「叔郎整,恆欲傷害。」
(七)內兄、內弟、內姐、內妹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合稱內兄內弟為「甥」「舅」。分別指稱為「妻兄」婦兄」兩類,列表16
如下:
表16內兄、內弟、內姐、內妹稱謂

這一類稱謂在上古漢語時期基本已經產生,敘述性稱謂「妻弟」見於《後漢書•劉表傳>:「又 妻弟蔡瑁及外甥張允並得幸於表,又睦於琮。」
四、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子輩稱謂 (一)兒子、兒媳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指稱兒子的稱謂有「子、男、兒、息、嫡、嗣、胤」等七類,指稱兒媳的稱
謂有「婦、息妻」兩類,列表17如下:
表17兒子、兒媳稱謂

(1)「兒」的本義是幼孩、兒童,可特指男孩,先秦已見,後世延用,例多不舉。為明確「兒」的 含義,兒子又稱「男兒」,中古漢語時期始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薩和檀王經>:「生一男兒, 今日已死。」
(2)「息」,《說文•心部:》:「喘也。從心從自,自亦聲。」本義為氣息,引申為生殖繁衍,由此引 申出為兒子之稱。先秦已見,後世延用。例多不舉。。兒息」稱呼兒子,晉李密《陳情表》:「門衰 柞薄,晚有兒息。~子息」為同義連文。<三國志•蜀志•張裔傳>:「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長大,為 之娶婦。」同素異序詞「息子」見於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菩提寺>:「(張秀攜)問暢日:『卿有 兒死否?』暢日:『有息子涵,年十五而死。」「息男」為大名冠小名的結構,見於魏曹植《封二子為 公謝恩章>:「韶書封臣息男苗為高陽鄉公、志為穆鄉公。」
(3)「子姓」,泛指子輩,可特指兒子,東晉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十三:「波斯匿王白世 尊日:『此舍衛城內有長者名婆提,今日命終,彼無子姓。」
「養子」。指收養的兒子。<後漢書•順帝紀>:「四年春二月丙子。初聽中官得以養子為後,世 襲封爵。」
「假子」,指夫的前妻或妻的前夫之子,西漢時已見,中古時期延用,如<三國志•魏志•明帝 紀》注引《獻帝傳》載曹操打敗呂布後占宜祿前妻杜氏為己妻,杜氏與前夫所生之子秦朗亦隨之 跟進宮中,曹操甚愛之,。每坐席,謂賓客日:『世有人愛假子如孤者乎?」「假子」即稱呼己妾與 前夫所生之子。三國時期,婦女離婚再嫁比較常見,夫死寡婦再婚也是允許的,還沒有形成婦 女要「從一而終」的局面。

閱讀全文

與有聲小說魏晉南北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作者戰車 瀏覽:787
赴宴小說閱讀 瀏覽:920
重生變成雷克斯的小說 瀏覽:269
偽偽娘小說推薦 瀏覽:297
日本好看的名著小說 瀏覽:410
小說酒名字大全 瀏覽:328
穿越小說璃王齊王 瀏覽:465
網站寫小說賺錢 瀏覽:897
作者夜色傾城小說百度雲 瀏覽:780
幽谷百合小說閱讀 瀏覽:791
敦敬明小說人物名字 瀏覽:378
同人小說喊山 瀏覽:933
小說誰的青春不荒唐作者林夕 瀏覽:597
男主角叫逸凡的小說 瀏覽:802
17年小說推薦 瀏覽:710
好看不出名的小說推薦 瀏覽:337
燕歸巢穿越小說花輕言 瀏覽:704
立偉小說人物 瀏覽:943
傅少弦夏雲熙小說叫什麼名字 瀏覽:203
作者小暴小說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