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短篇小說牆中文讓保羅薩特

短篇小說牆中文讓保羅薩特

發布時間:2021-04-20 18:08:56

Ⅰ 讓-保羅·薩特的寫作特點

薩特是法國戰後重要文學流派存在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惡心》(1938)是存在主義的著名小說。這部日記體小說的主人公羅康丹所生活的是一個污穢齷齪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人都萎靡不振,渾渾噩噩,彷徨苦悶,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羅康丹是一個典型的存在主義人物。短篇小說《牆》(1939)通過對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士格里在監獄里等候處決時的種種心理活動的描寫,說明對死亡的恐懼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堵牆,只要克服這種恐懼,就能獲得生的自由。
薩特的劇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的存在主義思想。劇本《群蠅》(1943)以奧瑞斯忒斯鏟除篡位的暴君並為父報仇的古希臘傳說為題材,闡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動去爭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密室》(1944)是闡述存在主義哲理的劇本,劇中塑造了3個死後不改生前本性、在陰間互相追逐的亡魂,說明客觀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舊習)直接制約著人的生存和活動,人死之後還念念不忘他人對自己的議論,因而認為「他人就是地獄」。
薩特主張「介入文學」(或譯獻身文學),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會的活動中去,對各種政治事件和社會問題表明自己的見解;文學作品要干預社會現實。在創作方法上,他主張寫真實,不講究藝術雕琢和浮華的辭藻,但求文字朴質自然。在他的小說中,作者敘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互相交織;在作品時間的處理上,講求同時性。例如在長篇小說《緩期執行》中,他同時描寫了約20處的人物活動情景。他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法國文學有重要影響。

Ⅱ 介紹一下薩特《牆》

《牆》,是法蘭西作家讓·保羅·薩特創作的小說,創作於1939年2月。

小說通過對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士格里在監獄里等候處決時的種種心理活動的描寫,說明對死亡的恐懼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堵牆,只要克服這種恐懼,就能獲得生的自由。

小說形容最年輕的那一位:「恐懼與災難使他面無人色,使他整個面容都扭曲了。三天以前,他還是一個利落的小夥子,但是現在他卻像個老怪物。」

比恐懼更加令人窒息的,是孤獨,是在死亡面前體會到的單個生命孤獨無援,是那種與這個世界已經變得毫無關系的、被連根拔起、漂浮和疼痛的感覺。伴隨著呻吟和哭泣的聲音,人們在討論明天行刑時到底是射擊一次還是兩次,這中間要不要再裝子彈、再瞄準,想像的痛苦比實際的痛苦還要難以忍受。

人們常把《牆》看作反映西班牙戰爭的寫實作品,把小說主人公視為反法西斯的「革命戰士」。

(2)短篇小說牆中文讓保羅薩特擴展閱讀

薩特是法國戰後重要文學流派存在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惡心》(1938)是存在主義的著名小說。這部日記體小說的主人公羅康丹所生活的是一個污穢齷齪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人都萎靡不振,渾渾噩噩,彷徨苦悶,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羅康丹是一個典型的存在主義人物。

薩特的劇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的存在主義思想。劇本《群蠅》(1943)以奧瑞斯忒斯鏟除篡位的暴君並為父報仇的古希臘傳說為題材,闡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動去爭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

《密室》(1944)是闡述存在主義哲理的劇本,劇中塑造了3個死後不改生前本性、在陰間互相追逐的亡魂,說明客觀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舊習)直接制約著人的生存和活動,人死之後還念念不忘他人對自己的議論,因而認為「他人就是地獄」。

薩特主張「介入文學」(或譯獻身文學),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會的活動中去,對各種政治事件和社會問題表明自己的見解;文學作品要干預社會現實。在創作方法上,他主張寫真實,不講究藝術雕琢和浮華的辭藻,但求文字朴質自然。

在他的小說中,作者敘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互相交織;在作品時間的處理上,講求同時性。例如在長篇小說《緩期執行》中,他同時描寫了約20處的人物活動情景。他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法國文學有重要影響。

Ⅲ 薩特的經典著作都有哪些

《惡心》、《蒼蠅》、《死無葬身之地》、《骯臟的手》、《存在與虛無》等。

1、《惡心》

《惡心》是法國作家讓-保羅·薩特創作的日記體中篇小說,1938年首次發表。

《惡心》是薩特將自己的哲學思想與文學形式相結合,用小說來表現「存在」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全書以第一人稱日記體寫成,由兩頁沒有日期的日記和1932年1月19日~2月25日的日記組成,整個故事平淡、缺少情節。

惡心本來是指一種生理反應,在文中是指清醒的主人公安東納·洛根丁對世界的偶然性與不可知性的惡心,對存在本身的無意義的惡心,對人的生存的偶然性和無深刻理由的惡心,對人性異化的惡心,對荒誕現實的惡心。

《惡心》用形象的人和物展示抽象的哲學思考,是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圖解,是薩特小說創作成熟的標忐,從文學發展的角度來看,該書也確實深刻地影響了法國現代小說的演變,無論在哲理思想上還是在寫作手法上都堪稱現代小說的先驅。

2、《蒼蠅》

《蒼蠅》(1943)是薩特根據古希臘神話故事改編的一部存在主義悲劇。作者借用這出濃郁的古代神話悲劇的詩意,藝術地破除了人對自然之謎的惶惑感,傳遞出人能戰勝「上帝」,自由選擇生活道路的現代意識。

薩特要用悲劇主人公俄瑞斯忒斯自我選擇的英雄氣概,掃清處於戰後苦難荒誕之中人們的悲觀失望情緒,號召人們積極介入現實生活。《蒼蠅》創作於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是一部利用古典題材影射現實的傑出作品。

3、《死無葬身之地》

《死無葬身之地》是法國作家讓-保羅·薩特於1946年創作的話劇,是薩特的第一個劇本。薩特在其洋溢現實主義氣息的劇作《死無葬身之地》 中,成功地注入了他的存在主哲學思想。

這種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的交 融賦予了人生價值、自由選擇、對行動負責等核心命題以新的意義,給存在主義文學帶來了生機。

4、《骯臟的手》

《骯臟的手》(1948)是法國作家讓-保羅·薩特觀念戲劇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繼《死無葬身之地》(1946)、《可尊敬的妓女》(1946)之後又一部將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相結合的藝術作品。

5、《存在與虛無》

《存在與虛無》是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43年。

《存在與虛無》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虛無問題;第二部分論述自為的存在;第三部分論述為他人;第四部分論述擁有、作為和存在。

該書前半部分是要解決現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薩特確定了存在的范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的結構與特性及其存在規律。

在這個基礎上,後面的部分主要探討自為的存在與其他的自為的存在、與自在即與處境的具體關系,從而論證了人的自由,並且最終以現象學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倫理意義。

《存在與虛無》是一部關於存在主義的代表作,是20世紀法國存在主義的奠基之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讓-保羅·薩特

Ⅳ Jean-Paul Sartre The Wall 薩特 的 牆

解讀薩特的《牆》
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很快征服了西歐大部分的國家。法國,這個優雅浪漫的國度也未能倖免於難。經歷了一個由專政、屠殺和集中營等組成的恐怖時代,人們普遍感到無以名狀的憂慮和彷徨;無法擺脫之厄運,人們對生命的存在流露出深重的悲觀與失望。然而那包容一切的普世體系——宗教卻早已在現代文明之初被宣布已死了,人驚覺自己無家可歸,不但變得一無所有,而且變成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存在物。這樣的悲劇性之存在體驗似乎是一時間無法消解的了。此時,強調個人、獨立自由和主觀經驗的存在主義作為一種化解這悲劇性質的異化感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在20世紀廣泛流傳。

存在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潮,同時也是一個文藝運動。作為存在主義的代表,讓—保爾?薩特從1938年開始先後出版了《厭惡》、《牆》、《蒼蠅》、《禁閉》、《自由之路》、《可尊敬的妓女》、《骯臟的手》等作品。「因為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對我們時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薩特的作品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經受過了二戰帶來的可怕災難,薩特的作品,在孤獨、恐懼、悲觀與令人惡心的絕望之外,更多了一種存在主義英雄式的豪情。而他前期作品所正面刻畫的人物則多半以孤獨、荒唐、頹廢、悲觀厭世、恐懼、絕望等作為其人生的基本經驗。人生的悲劇性溶入到這基本的體驗之後,把存在主義哲學上的著述通過人物的生命體驗來顯現。而《牆》(1939)這篇短篇小說更是用冷峻的筆調,以第一人稱意識流般地展現了伊比達臨死前冷漠而又不安,恍惚而又清醒的心理活動。那種折磨、煎熬、孤獨、幻滅,如噩夢般的感受細膩而又逼真,感染力極強。

一、一牆之隔——荒誕的存在

在存在主義看來,人不知道為了什麼便被拋到這世界上來,其存在本來就是諸多偶然的結果,來自烏有去向子虛。人的存在所面臨的甚至只是一片虛無,一牆之隔的存在與虛無使人的活著充滿了荒誕,而且始終處於不可知的煩悶與恐懼的包圍之中,「無家可歸」。

空洞而形式化的審訊,早已註定了的命運,冷漠地被告知生命將到次日凌晨五點為界,屆時一排冰冷的槍管將瞄準你,幾聲槍響之後,或許還將會躺在地上忍受一陣痙攣,最後卻在血泊中走向生命的終結。薩特一開始就把主人公拋向絕境,面臨死亡,三人經受著一夜不同程度的不安與恐懼折磨。既然一切都既定了要以這種方式終結,那麼為什麼還要這三個可憐的人來經歷這般巨大的恐懼?

從被捕到審訊,到判決,再到臨死前孤獨與恐懼的煎熬,一切都似乎如此荒謬,不可理喻。既然生本飄渺,死已被命定,那麼存在本身有其存在的必要嗎?小說的敘述主人公伊比達,曾為了他心中的自由、全民族的解放而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西班牙的無政府主義運動中,曾為了他心中牽掛過的人而禱告,真誠地期盼相見而不惜折損生命。獄中的兩個同伴:湯姆,還沉浸於他自己的豐功偉績的殺人史之中;璜,之前都還在過著自認為的平凡而真實的生活,而且是懷著絕對虔誠的態度。然而如今他們卻都被投進了監獄,不管過去怎麼樣,如今所要面臨的都是同樣的死亡:「次日凌晨五點」。苦苦的掙扎之後,一切終將歸於塵土。尤其對於一直認真、踏實地過著平凡而「真實」生活的璜來說,卻只因哥哥是個無政府主義者便被投入獄中,未黯世事、青春年華卻經受著死亡的擠壓,恐懼使他面無人色,整個本來就消瘦的容貌都扭曲了;利落的小夥子卻像個老怪物。也許正如年輕人的遭遇所昭示的那樣,存在本來就充滿了荒誕的成分,存在與虛無的一牆之隔甚至也是如此之荒誕。一旦投身於塵世,孤獨、恐懼與荒謬就構成了人的生存的基本經驗,存在的荒誕性本來就註定了生命無止境的空虛、痛苦和寂寞。

巨大的死亡恐懼重壓下的晚上,比利時醫生莫名其妙地奉命來安慰三個將死之人。在要殺害一個人之前先抱緊他,給他足夠的溫暖,然後再粗暴地把他殺掉,這是多麼的滑稽又不可理喻的行徑!此時他似乎置身於死亡之外而能用欣賞般的心態來關照著我們那於無邊恐懼中可憐的軀體,他甚至可恥地拿出手錶,陰森地提醒我們「三點半鍾了」;然而,他卻不知道現在如此地戲弄著的「死亡」未來也將在某刻反過來再戲弄一番他。

小說最後「一切東西都在旋轉著,我發覺自己坐在地上:我笑得這么厲害,眼淚都笑出來了」。死,此時對於「我」來說已經無所謂了,但面對著那滑稽的審訊,一種莫名的興奮讓「我」選擇最終愚弄一下他們,「我知道他在哪裡。他躲在墓地里,不是在地下藏骨所就是在墳場工人的小屋子裡」。可最後,戲弄卻成了確切的指引,他一直固執地保護著的戰友卻真的自己跑到墓地里躲起來了。「到墓地里去?」……「我」還能說什麼呢?面對著這些荒誕的世事(即使那也早已與「我」無關了),也唯有無助的大聲笑了,為了他,更為自己。

二、無法逾越之牆——孤獨的存在

存在主義認為,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進行種種選擇的過程,也是不斷超越的過程,而一切的選擇或超越歸根到底都是單個人的選擇過程。「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許的,因此人就變得孤苦伶仃了,因為他不論在自己的內心裡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東西。」[1]

監獄的陰暗與骯臟,可憐身上正單衣,徹骨的寒風滲進來了,漸漸地連人的靈魂也完完全全地佔據了。絕境的遭遇,恐懼的黑洞,痛徹肉體與靈魂上的寒冷,人又能以何來抵禦?面對著寒冷,湯姆站起來做體操以溫暖自己,其實只是一堆肥肉在做無謂的掙扎;璜的靈魂早已被恐懼的黑洞吞噬了,周遭的寒冷也並不屬於他了;伊比達「我」只感覺到「我」現在在用的眼睛、鼻子、嘴巴都是另外一個「他」的,「我」並不是真的是「我」,寒冷也同時並不屬於「我」的了,身邊的一切都這么的平淡,肉體和心靈同時都麻木了。面對這死亡的恐懼,湯姆選擇了毫無意義的抗爭和用於掩示的喋喋不休。璜的恐懼和悲愴徹底擊跨了自我並妄圖得到醫生的救贖。伊比達由對恐懼的壓制到麻木到徹底摒棄他者主動選擇死亡。「決定我們存在的只是我們自己」[2],三種不同的存在狀態的選擇,並沒有善惡、好壞、懦夫與英雄之分,「人是自己造就的」[3],「懦夫把自己變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的,而且這種可能性是永遠存在的,即懦夫可以振作起來,不再成為懦夫,而英雄也可能不再成為英雄。要緊的是整個承擔責任……人的命運就完全交到他自己的手上了……」[4]

自從人被拋到這世界上來,面對著一次又一次的孤獨、恐懼我們只能把自己所有的依靠限制在自己意志的范圍之內。伊比達,「我」本來還在為從修道院的暗室轉到這醫院的囚室來有了同伴而感到絲毫的安慰,「璜不發一言,湯姆卻是個健談的人」。「我」對那可憐的年輕人一直都持憐憫的態度,「然而我卻討厭憐憫,它使我反感」;「湯姆心地善良,他想握握他的胳膊,但是這小孩猛力捧開,還擺著衣服臉孔」;「湯姆惋惜地走開;他原想借安慰這小孩來打發自己的時間」,死亡前夕的憐憫與關懷顯得似乎毫無必要,人與人的互相依靠頓然變得蒼白無力,面臨死亡的仍是每個人他自己,他人對他而言只是無意義的存在。

存在主義把人描繪成一種孤獨的、被拋到世界上來的生物,它唯一的出路是通向超驗的死亡。既然人生本來就是「荒謬」的,是一場不能落幕的「悲劇」,而「死亡」本身才是一種解脫的辦法,於是「誰自覺地走向死亡,誰就是自由」。在存在主義看來,人一旦投身於塵世,孤獨、恐懼與荒謬就構成他的生存的基本經驗;孤獨、恐懼一次又一次地驅使他從無個性的日常生活轉向他的最深奧的「自我」;「自我」乃是「被拋棄的」、絕望的、悲痛的、處於悲觀與絕望之中的生物。絕地的處境,死亡的威脅令伊比達更趨於「自我」,「我」似乎也在絕境中得到了關於死亡的超驗的解脫了。「我」的軀體,「我」甚至只是在用它的眼睛看,用它的耳朵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伊比達死前的感受在未真正經歷死前恐懼人看來,也許略顯得不可思議,但死竟然已經確定了,而且還如此的確定,之前所忙碌地為之奔波的友情、愛情與不朽現在確是已經與「我」無關了,最終要面臨死亡的也唯有我自己。「死亡面前,任何生命都沒有了價值」,然而「我不願出賣葛里斯,並不是他的生命比我的更有價值」,而是一種莫名的快感侵佔了「我」,於是「我」便固執下去了。死,原能悟透一切;在人生旅途中苦苦地掙扎,到最後一切都歸於塵土,人生「如夢亦如幻」。這里,伊比達似乎有機會成為一名「存在主義英雄」,然而卻終被「死亡的荒誕」所征服了。

總結:

雖然存在與虛無的人生充滿著荒誕與孤獨,但同時,人享有絕對自由的選擇權。人是在他的自由選擇中確立他的本質的,做到自由選擇並能夠勇敢地承擔行動的一切後果的人便能夠在這個荒謬的世界中找到其本質。

死亡、孤獨、恐懼、幻滅雖然折磨著我們,但同時也給人以更加超脫的力量來直面慘淡的人生。人生既然註定了都是以悲劇結尾,那也就沒必要想方設法去擺脫這痛苦了。我們不妨把人生的每一處看似荒誕的細節視為一出出喜劇,那麼,努力把這每一出喜劇演好,把今天該把握的東西把握住就足夠了。

參考文獻:

[1]鄭克魯主編.新編外國現代派作品選[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2]沈立岩,章利新主編.當代西方文學名著精讀[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3]保羅·福爾基埃.存在主義[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4]w.考夫曼.存在主義[M] .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7

[5]王克千,樊莘森.存在主義述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 陸士楨.我是誰?我到底要什麼?:信仰,青年人安身立命之本 [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2

Ⅳ 薩特憑哪部作品或諾貝爾文學家

薩特雖然曾經是一個早熟的才華橫溢的學生,然而直到33歲時,他才發表第一部文學作品。在勒哈弗爾小城做中學教員期間,隨著歲月的流逝,薩特產生了失意感,於是開始撰寫對孤獨的思考,連續寫成了以下幾篇文章:《對偶發性的論述》、《論心靈的孤獨》、《憂鬱症》以及《安東納·洛根丁的奇特冒險》,最後一篇後來改編為小說《惡心》(1938)。 薩特是法國戰後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學著作有《想像》、《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和《方法論若干問題》。這些著作已成為二十世紀資產階級哲學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思想資料。薩特把深刻的哲理帶進了小說和戲劇創作,他的中篇《惡心》、短篇集《牆》、長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認為法國當代文學名著。他的戲劇創作成就高於小說,一生創作9個劇本,其中《蒼蠅》、《間隔》等,在法國當代戲劇中佔有重要地位。《恭順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劇,揭露美國種族主義者對黑人的迫害,並對反種族歧視的普通人民的覺醒寄予深切的期待。此劇體現了他主張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思想。1955年,薩特和其情人兼終身伴侶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訪問中國。1964年,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金,被薩特謝絕,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法國總統德斯坦說,薩特的逝世,「就好像我們這個時代隕落了一顆明亮的智慧之星那樣」。

Ⅵ 哪裡可以下載薩特英文版本的小說《牆》,the wall

http://www.nicklewis.org/philosophy/existentialism/the-wall

Ⅶ 薩特的所有作品(一定要全)

薩特生平著作年表

(選自高宣揚著《薩特傳》,1986年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
1905 讓·保爾·沙特六月二十一日生於巴黎第十六區米涅阿德街(Rue Mignard)二號一個海軍軍官家庭。

1906-1911 沙特的父親海軍軍官讓·巴蒂斯特·沙特,因患腸熱病去世後,沙特母子隨外祖父母居住在默東(Meudon)。

1911 隨外祖父夏爾·斯威哲移居巴黎勒高爾夫街(Rue Le Goff)二號。

1912-1913 沙特開始讀福樓拜著作《包法利夫人》等,並開始練習寫「小說」:《為了一隻蝴蝶》、《賣香蕉的商人》。

1913 就讀於蒙台涅中學。

1915 入巴黎亨利四世中學。學年末老師評語:「全面優秀」。

1916-1920 母親改嫁海軍工程師芒西後,隨母親及繼父移居拉羅舍爾市。沙特入該市中學。

1920 沙特重返巴黎亨利四世中學。

1922 沙特獲中學業士畢業文憑。

1922-1924 在路易大帝中學讀大學預科,准備考巴黎高等師范學院。

1923 發表小說:《有病的天使》(L』Ange morbide)和《貓頭鷹耶穌——一位外省教師》(Jesus la Chousette, professeur de Province)。

1924 與保爾·尼讓、雷蒙·阿隆和達尼爾·拉加斯一起考入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攻讀哲學。

1928 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畢業,得哲學博士學位。

1929 在准備考取中學哲學教師資格文憑時,遇西蒙·德博娃,從此結下終身之交。考試通過,題目為:《自由與偶然》;沙特名列第一,西蒙·德博娃第二。十一月,開始為期十八個月的服役,當上氣象兵。利用業余時間,集中考慮偶然性問題,並寫小說:《關於真理的傳說》和獨幕劇《艾比默黛》。

1931 二月,服兵役期滿,拒絕當士官生,遂復員任教於勒阿弗爾中學。六月,出版《關於真理的傳說》(Legende de la verite)。年底,開始寫論偶然性的論文,此為《惡心》初稿。

1933 九月,繼雷蒙·阿隆之後,到柏林法蘭西學院,作為官費研究生,攻讀胡塞爾現象學。

1934 在柏林完成《惡心》第二稿。寫出《論自我的超越性》。九月回到勒阿弗爾中學,繼續任教。

1936 出版《論想像》(L』Imagination)。沙特、西蒙·德博娃與奧加爾開始過「三重奏」的共同生活。後德博娃依據「三重奏」生活的失敗經驗,寫出小說《女賓》(L』Invitee)。七月初,爆發西班牙內戰。十月,沙特在巴黎東北部的拉昂中學任教,德博娃在巴黎莫里哀中學任教。

1937 沙特在巴黎巴斯德中學任教。《論自我的超驗性》、(Essai sur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在巴黎正式出版。

1938 三月,出版《惡心》(La Nausee),獲輿論界好評。七月,寫出小說《一位要人的童年》(L』 Enfance d』un shef)。

1939 一月,發表小說集《牆》(Le Mur)。撰寫論胡塞爾、莫里亞克、納波科夫,德尼斯·德魯茲芒、夏爾·莫爾乾和福克納的論文。九月二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全國總動員,應征入伍,前往南錫報到,後隨軍駐阿爾薩斯地區,並利用閑暇寫《懂事的年齡》和《存在與虛無》。十二月,發表《關於感情的理論概論》(Esquise d』une theorie des motions)。

1940 四月,《牆》獲民眾小說獎。六月二十一日,沙特與馬其諾紡線的其他法國守軍,未經交戰,一起被俘。關押在德國特列夫戰俘營。在營中,為神父們授海德格哲學課,並在聖誕節時,編導話劇《巴里奧那——神之子》(Barionaou le Fils tonnerre)。

1941 三月底,沙特自戰俘營獲釋。任教於巴斯德中學,結識瑞士畫家吉亞柯美迪。與默里奧·彭迪合辦「社會主義與自由」知識分子抵抗組織。因法共不予以支持,該組織不久自行瓦解。夏,騎自行車旅行各地,會見吉特、馬爾羅等人。九月在孔多塞中學任教。寫劇本《蒼蠅》。

1942 發表一部份日記,寫完《蒼蠅》劇本。

1943 年初參加法國全國作家協會,並為法共領導的地下文學刊物《法蘭西文學報》撰稿。四月,出版《蒼蠅》(Les Mouches),六月二日,首次演出。夏初,出版《存在與虛無》(L』Etre et le Neant)。天主教哲學家卡普里爾·馬塞爾首先使用「存在主義」一詞。

1944 發表論布里斯·巴連和弗蘭西·彭日的文章。三月,在馬塞爾·莫列家參加關於犯罪問題討論會,與喬治·巴戴、馬塞爾等人爭論。五月,在卡繆的陪同下,認識頹廢作家熱內。《密室》(Huis clos)首次上演。八至九月,寫巴黎解放的報導文章。九月,建立《現代》雜志編委會,馬爾羅拒絕參加。與海明威相見。年底,發表文章回答法共對存在主義的批評。卡繆委託沙特以《戰斗報》記者身份訪美。此後不再任教。

1945 《密室》出版。長篇小說《自由之路》之第一部《懂事的年齡》(L』Age de Raison)和第二部《延緩》(Le Sursis)同時出版。一月十二日,作為《戰斗報》和《費加羅報》記者前往美國,直至五月為止。認識多羅列(M. Doleres V),見羅斯福總統,參觀好萊塢。夏,與德博娃一起訪問比利時,參加天主教出版社組織的狂熱。十月十五日,《現代》雜志第一期出版。十月底,在「今日」俱樂部組織「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討論會。年底,再次赴美。

1946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死無葬身之地》(Morts sans sepulture)、《可敬的妓女》(La Putain respectueuse)、《關於猶太人問題》(Reflexions sur la question jutive)和《戲演完了》(Les Jeux sont faits)出版。五、六月,前往瑞士參加學術討論會,在洛桑遇安德列·哥爾茲。不久,前往義大利。《現代》雜志編委會內部發生嚴重分歧,雷蒙·阿隆離開編委會。七月,《現代》刊登沙特著《唯物主義與革命》(Le Materialisme et la Revolution),第一次探討馬克思主義。法共指責沙特的唯心主義。沙特譴責戴高樂派。十一月,前往荷蘭,起草《什麼是文學?》。開始與阿爾伯特·卡繆爭吵。

1947 發表《境況種種》第一集(Situation I)、《論博德萊》(Baudelaire)和《戲劇》第一集(Theatre I)。二月,《現代》開始連載《什麼是文學?》(Quest-ce que la literature?)四月,著文為亡友尼讓申冤,駁斥法共誹謗尼讓的言論。五月底,參加論卡夫卡的討論會。六月二日,在法國哲學會發表《自身意識和自身的認識》(Conscience de soi et connaissance de soi)。支持讓·熱內為「七姐妹星文學獎」候選人。九月,參加電影學術討論會,會上發表《戲演完了》劇本。十至十一月,在電台主持《現代雜志評論節目》,反應強烈,後被取消。沙特與雷蒙·阿隆和柯斯特勒爭吵。十一月,由沙特、卡繆、汝塞等簽署的《現代》和《精神》兩雜志編委會的國際呼籲書發表。

1948 發表《骯臟的手》(Les Mains sales)、《境況種種》第二集以及電影劇本《嚙合》(L』Engrenage)。二月,前往柏林參加《蒼蠅》演出儀式。與汝塞等人建「革命民主聯盟」、奉行「第三條路線」。四月二日,《骯臟的手》首次公演,極為成功,但受法共方面猛烈攻擊。五月,支持建立以色列國。十月,梵蒂岡將沙特著作列為禁書。十一月抗議美國方面歪曲《骯臟的手》的內容,使之成為「反蘇」宣傳。年底,沙特開始研究道德問題。

1949 出版《自由之路》第三部《心靈之死》(La Mort dans l』Ame)、《境況種種》第三集(Situation Ⅲ)和《關於政治問題的談話》(Entretien sur la politique)。一、二月,盧卡奇訪法,沙特與盧卡奇爭論。五月,與作家莫利亞克爭論。夏,訪中美各國,再次遇海明威,多羅列相陪。十月,辭去革命民主聯盟職務。年底,在《現代》雜志連載《自由之路》第四部的一部份。

1950 放棄對道德的研究,轉向歷史與經濟問題,鑽研馬克思著作。一月,與默里奧·彭迪揭發蘇聯集中營的設置。六月,朝鮮戰爭爆發,因政治意見分歧,與默里奧·彭迪發生爭論。

1951 紀德逝世時,著文哀悼。六月七日,《魔鬼與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首次公演,《骯臟的手》拍成電影。

1952 發表《聖熱內——喜劇作家受折磨的人》(Saint Genet, Comedien et martyr)。一月,總統奧里約接見沙特。沙特就亨利·馬丁拒絕前往印度支那打仗而被捕一事,提出抗議。沙特為論述亨利·馬丁事件一書作序。七月,《現代》發表《共產黨人與和平》(Commuistes et la Paix)的第一部份。八月,發表《致卡繆書》(Reponse a Albert Camus),與卡繆的友誼從此斷絕。十、十一月,發表《共產黨人與和平》第二部份。此後四年,沙特大部分精力耗用在政治問題上,與法共關系改善。十一月,邀畢卡索、卓別林到米雪爾·維安家做客。十一月五日,同法國作家協會簽署反對冷戰的聲明。十二月,參加維也納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到西德弗萊堡參加學術討論會並會見馬丁·海德格。

1953 一月,到法蘭西學院參加默里奧·彭迪首次開課儀式。三月,再次與莫里哀爭論。默里奧·彭迪正式辭去《現代》編委職務。七月,到羅馬改變大仲馬原著《金恩》。十月,為《亨利·馬丁事件》一書寫序。十一月,《金恩》(Kean)首次上演,年末,擬出寫自傳的計劃。

1954 一月,參加大會抗議「歐洲國防委員會」(C.E.D.)的成立。二月,到比利時參加東西方作家會議,遇布萊希特。五、六月,為攝影集《從一個中國到另一個中國》寫序。與雷諾工廠談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參加柏林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第一次訪問蘇聯。回巴黎在《解放報》和《團結報》發表訪蘇觀感。夏,到義大利見陶里亞蒂。十二月,被任命為法蘇友協副主席。發表《金恩》(Kean)。德博娃的《一代名流》(Les Mandarins)發表。

1955 六月,《涅克拉索夫》首次上演。參加赫爾辛基世界和平運動大會,再遇盧卡奇。默里奧·彭迪發表《辯證法的冒險》批評沙特。九、十月,訪問中國。年底,著文盛贊新中國。拍攝電影《沙勒姆的巫婆》(Les Sorcieres de Salem)。

1956 與伽羅第探討比較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研究福樓拜。一月,抗議法政府在阿爾及利亞的戰爭政策。參加在維也納召開的歐洲文化協會,與默里奧·彭迪爭論。五月,在巴黎大學發表《意識形態與歷史》(Ideologie et histoire)。七月,認識阿爾列特·埃爾·卡伊姆(Arlette El Kaim),十月,匈牙利事件爆發,沙特對《快報》發表聲明,譴責蘇聯,辭去法蘇友協職務。十一月起《現代》雜志連載《史達林的幽靈》(Le Fantome de Staline)。

1957 支持波蘭等東歐國家的共產主義,在波蘭雜志上發表《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Existentialisme et marxisme)——成單行本出版時改名為《方法問題》(Questions de methode)。開始寫《辨證理性批判》,為哥爾茲的《叛徒》(Traitre)寫序。多次抗議政府在阿爾及利亞的非正義戰爭和非人道鎮壓措施。

1958 集中寫《辨證理性批判》。與哲學家讓·瓦爾(Jean Wahl)參加「辨證法與異化」討論會。五月,上街遊行反對戴高樂重新上台。接受約翰·胡斯頓(John Huston)要求,寫關於佛洛伊德電影劇本。

1959 支持弗朗西·尚松領導的支持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地下聯絡網的活動。九月,《阿爾及利亞的被監禁者》首次公演,獲得成功。前往愛爾蘭與約翰·胡斯頓創作關於佛洛伊德的電影。

1960 《辨證理性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re)出版,一月四日,卡繆死於車禍,沙特著文哀悼。二月中旬,訪問古巴,與卡斯特羅關系密切。見格瓦拉。五月,赴南斯拉夫,受鐵托元帥接見。八月,在「一百二十一人宣言」上簽名,支持在阿爾及利亞前線造反的法國士兵。沙特從巴西寄信給審判尚松聯絡網的法庭,表示支持尚松聯系網的活動,引起戴高樂派分子反對。

1961 五月四日,默里奧·彭迪去世,《現代》雜志發專刊紀念。七月十四日,沙特住處被炸。七月底到十月,到義大利,會見弗朗茲·法農,並為其書《世界的受苦人》(Damnes de la terre)寫序。十二月,與哲學家伽羅第、羅傑(Vigier)和伊波利特爭論辨證法問題。年底,到羅馬參加葛蘭西學院組織的「論主觀性與馬克思主義」的討論會重新研究福樓拜。

1962 一月七日,沙特住處再次被炸。二月,遊行反對法西斯勢力。三月,在比利時參加關於阿爾及利亞問題的討論會,並向電視電台發表談話:《論法國的法西斯主義》。三月十四日,被選為歐洲作家會議副主席。六、七月,再次訪問波蘭、蘇聯、受赫魯曉夫接見。七月,在莫斯科參加作家會議,發表論文化的非軍事化的演說。

1963 至一月中旬,在莫斯科忙於籌建國際作家聯盟,八月五日至八日,在列寧格勒參加歐洲作家聯盟,發表論小說的演說。發表《字句》(Les Mots)。十一月,訪問捷克,認識作家安東寧·黎姆(Antonin Liehm)。參加《阿爾托納的被監禁者》在布拉格的演出儀式。

1964 在義大利出版《哲學與政治》(It Filosofo e la Politica)。出版《境況種種》第四、五、六集(Situation Ⅳ.Ⅴ.Ⅵ)。四月,在巴黎參加教科文組織的論齊克果的討論會。五月,在羅馬參加葛蘭西學院組織的「論道德與社會」的討論會。六月,訪蘇,為《字句》的俄譯本寫序。八月,著文悼念意共領袖陶里亞蒂。十月十五日,得知將獲諾貝爾獎金的消息。十六日,致信諾貝爾獎金委員會,表示謝絕。十月二十二日,瑞典皇家科學院不顧沙特的拒絕,仍然決定向他頒發獎金。十二月,在互助大廳參加關於文學問題的爭論會。

1965 出版《境況種種》第七集(Situations Ⅶ)。《特洛伊城女人》首次公演。拒絕到美國康奈爾大學講學訪問,沙特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不到敵人那裡去,」以抗議美帝在越南的罪行。八月,赴蘇聯訪問。十月,在歐洲作家聯盟會議上發言,論述作為「先鋒隊」的作家使命。年底,支持密德朗作為總統候選人。

1966 《現代》雜志發表論福樓拜的部份內容。五、六月間,訪蘇。七月,接受羅素的邀請,同意成立國際戰犯審判法庭,調查發動越南戰爭的戰犯罪行。九、十月間,訪問日本並發表知識分子的演說。十一月,在倫敦參加國際戰犯審判法庭的組織會議。十二月四日,到波恩參加論戲劇的討論會。

1967 二、三月間,赴埃及訪問並參加討論會。與納塞爾會見,訪問巴勒斯坦難民營。三月下半月,訪問以色列,與列維·埃斯科爾(Levi Eshkol)會談。四月十三日,致函戴高樂總統請求允許國際戰犯審判法庭在巴黎召開。戴高樂復信拒絕。五月,該法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開庭,沙特人執行主席。五月末,拒絕參加蘇聯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隊莫斯科公審不同政見作家西尼亞夫斯基和達尼爾表示抗議。《現代》雜志發專刊論以色列與阿拉伯問題。支持在波利維亞被捕的法國作家雷吉斯·德伯雷(Regis Debray)。十一月至十二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國際戰犯審判法庭第二次審判大會。

1968 一月,患動脈炎,未去哈瓦那參加文化會議。三月,參加支持越南抗美斗爭的大會。去南斯拉夫休養。五月六日,支持學生造反;十二日,對盧森堡電台發表講話,支持學生造反;二十日,到巴黎大學參加造反的學生們組織的討論會,並與學生領袖柯恩·邦迪談話。批判法共的消極態度。六月,與雷蒙·阿隆發生激烈爭論。七月,對西德《鏡報》雜志譴責法共背叛五月革命。夏,在義大利支持對威尼斯電影節的造反行動。八月二十四日,譴責蘇軍入侵捷克。十一日前往捷克,參加《蒼蠅》和《骯臟的手》的公演儀式。

1969 一月三十日,母親去世。二月,與米謝·傅柯等人遊行,反對開除巴黎大學三十四名學生。反對教育改革。五月,發表聲明支持托洛斯基分子阿蘭·克里維因(Alain Krivine)參加總統競選。夏,訪義大利、南斯拉夫,繼續寫論福樓拜的著作。十一月,與莫利亞克等要求釋放在玻利維亞被捕的法國作家雷吉斯·德伯雷。十二月,在電視台接受記者采訪,談越南問題。抗議蘇聯將索忍尼辛開除出作家協會。

1970 為捷克作家東寧·黎姆的《三代人》作序,表示與蘇聯最後決裂。四月,《人民事業報》負責人勒唐代克和勒伯利被捕。沙特自第二十期起接任社長,並任《我控訴》、《一切》、《革命》等報刊的領導職務。六月十九日,因《人民事業報》上發表的文章,沙特被指控犯有誹謗罪。六月二十日及二十六日上街叫賣報紙,受警方拘禁質詢,旋被釋放。九月,為勒唐代克和勒勃利案出庭作證,宣布:「如果他們有罪,我比他們更有罪;假如他們是無辜,我也比他們更無辜。」年內,應邀訪問越南。

1971 五月,出版《家庭中的白痴》(L』Idiot de la famille)的第一、二卷。在《我控訴》雜志上發表《論人民的正義性》(Sur la Justice populaire)四月,因古巴逮捕詩人赫伯多·巴迪亞,與卡斯楚斷交。

1972 出版《家庭中的白痴》第三卷及《境況種種》第八、九集。二月,到雷諾汽車廠講話,被警衛人員趕出。三月,參加被殺害的毛派分子奧凡奈的葬禮。四月,致信給海德堡大學學生組織,指出資本主義已「病入膏肓」。十月,發表《我們控告共和國總統》(Nous accusons le Preisdent de la Republique)。十二月,與一百多名知識分子聯合發表《新的種族主義》(Le nouveau racisme)。

1973 出版《境況劇》(Un Theatre de Situations)。二月,接受西德《鏡報》雜志記者采訪,為西德「赤軍」活動辯護。在《現代》雜志發表《選舉——屁眼兒們的詭計》(Election Piege a cons)。同記者談《在法國的毛派》。五、六月份,雙目瀕於失明,無法看書寫字,但繼續開展社會活動。《解放報》創刊。

1974 出版《造反有理》(On a raison de se revolter)二月,弗朗西·尚松發表《生活中的沙特》(Satre dans sa vie)五月,因視力嚴重衰退,辭去《解放報》領導職務。拒絕參加總統選舉投票。五月二十六日,在沙特家組織關於《造反有理》討論會,赫伯德·馬兒庫斯前來參加,沙特第一次與馬爾庫斯會面。夏天,開始向西蒙·德博娃講述生平事跡。十一月,接受電視二台建議,准備《二十世紀七十五年歷史講座》。十二月,去西德斯圖加特市監獄探視被捕的西德赤軍領袖巴德爾。十二月,訪問礦區列文(Lievin),控告礦主不負責任導致礦井內發生不測事件。

1975 六月二十一日,七十歲生日,《新觀察家》發表米謝·貢達訪問記,以《七十歲自畫像》為題連載三期。六月二十九日,發表致捷克哲學家卡列·柯西克(Karel Kosik)的信,支持他的政治觀點,譴責捷克政府追隨蘇聯當局迫害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九月,中止歷史講座電視節目,沙特批評政府的無理干涉。

1976 出版《境況種種》第十集。《沙特自演》(Sartre par luimeme)電影拍成。二月,與其他五十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聯合簽署聲明譴責蘇聯當局逮捕米海依爾·斯特恩醫生。十一月,在以色列駐巴黎使館接受耶路撒冷大學授予之榮譽博士。

1977 發表《權力與自由》(Pouvoir et Liberte)、《沙特與婦女》(Sartre et les femmes)、《論音樂的談話》(Entretien sur la musique)及《自由與權力並不是並列而行的》(Liberte et pouvoir ne vont pas de pair)。二月,反對德美霸權主義,發表《社會主義支持者與歐洲的建設》(Les militants socialistes et la construction de l』Europe),七月,布里茲涅夫訪問期間,沙特會見流亡法國的蘇聯持不同政見者。十二月,在《世界報》發表《致以色列朋友》,號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對話。巴黎伽里馬出版社發行一部由沙特自導自演的影片《沙特自傳》(Sartre par Lui-meme)。

1978 在埃爾·卡伊姆陪同下,去耶路撒冷,會見被佔領地區巴勒斯坦知名人士。六月,反對政府禁止德籍學生領袖柯恩·邦迪延長在法居留權。

1979 六月,與雷蒙·阿隆一起為越南難民向總統請願,要求政府救濟越南難民。十一月,《晨報》刊登《沙特論左派:絕望和希望》一文,認為「政黨是右派搞起來的,左派應該通過群眾運動發動起來。」年底,蘇軍入侵阿富汗,沙特嚴厲譴責蘇聯侵略。

1980 《新觀察家》連載沙特訪問對話錄:《希望,在今天……》(L』espoir, maintenant…)。同時,刊登沙特另外兩篇談話錄:《博愛與暴力》、《猶太史和排猶主義》。三月二十日,因肺水腫入巴黎勃魯塞醫院。四月十五日晚九時病逝於醫院。享年七十五歲。四月十九日出殯,數萬群眾前來哀悼。火化後,骨灰入蒙巴納斯公墓。

1981 巴黎伽里馬出版社將沙特的小說作品(Jean-Paul Sartre, Oeuvres romanesques, Gallimard , Paris ,1981),作為法國經典作品系列的一部分,編入「七姐妹圖書系列(Bibliotheque de la Pleiade)中,表明沙特小說已被法國文學界公認為「文學大師級的經典作品」。這部書為研究沙特的小說及其創作思想提供了完備的資料。同一年,西蒙·德博娃發表她與沙特的對談錄《告別禮》(Simone de Beauvir, La cerimonie des adieux, 1981)

1983 沙特的義女整理和發表了沙特生前未完成的論道德的著作:《為一種道德而寫的筆記》(Sartre, Cahiers poour une morale: 1947-1948, Gallimard, Paris , 1983)。這本書是沙特在一九四七年和一九四八年期間思索道德問題的○星筆記。沙特當時本來打算系統地闡明他在《存在與虛無》一書中所奠定的論理學原則,但是未能完成。在這本書中,顯示出沙特的存在主義道德的核心概念是自由。同一年,伽里馬出版社出版了沙特的《奇特的戰爭筆記》〔Sartre, Les carnets de la Drole de guerre(1939-1940), Gallimard, 1983〕。

1984 伽里馬出版社出版了兩卷集的沙特書信集:《致河狸及其他人的信札》〔Sartre, Lettres au Castor et a quelques autres (depuis 1926), Gallimard, Paris, 1984〕。同一年,沙特關於佛洛伊德而寫的電影劇本《佛洛伊德劇情概要》〔Sartre, Les scenario Freud (1958) , Gallimard Paris, 1984〕出版。

1985 沙特的義女整理並出版了沙特未完成的遺著《辨證理性批判》第二卷(Sartre, 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 Tome Ⅱ:L』Intelligibilite de l』Histoire , Gallimard, 1985)。這本書是沙特在一九五八年撰寫但未完成的作品。沙特本來計劃寫兩大部分,即共時的總體化過程和歷時的總體化過程。在沙特看來,既然歷史是由於稀有性而在緊張的領域中產生和發展的,所以,關於歷史的可理解性的問題,也就是關於歷史中的斗爭的可理解性的問題。

1986 沙特的朋友熱內(Jean Genet)和沙特的最親密的朋友西蒙·德博娃先後逝世。西蒙·德博娃的遺體入葬於沙特的墓穴中。

Ⅷ 薩特是什麼時期的作家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作家。生於巴黎,19歲考入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攻讀哲學。1933年赴柏林進修哲學,逐漸形成存在主義哲學體系。回國後發表哲學著作《想像》、長篇薩特像小說《惡心》、短篇小說《牆》等。二戰被俘,1943年上演話劇《蒼蠅》,隱喻反抗法西斯恐怖統治。第二年又發表哲理劇《間隔》。戰後創辦《現代》雜志,提出「介入文學」的主張。他的戲劇統稱為「境遇劇」,以藝術形式宣傳他的「存在先於本質」、「自由選擇」等哲學思想。1947—1975年間的文章結集為《境況種種》十卷。還有哲學專著《辨證理性批判》以及對詩人波德萊爾、小說家福樓拜等人的研究專著。1964年瑞典文學院「因為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對我們時代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但被他拒絕,原因是他「不接受任何來自官方的榮譽」。

Ⅸ 薩特的代表作是什麼

薩特是法國戰後重要文學流派存在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惡心》(1938)是存在主義的著名小說。這部日記體小說的主人公羅康丹所生活的是一個污穢齷齪的世界。羅康丹是一個典型的存在主義人物。短篇小說《牆》(1939)通過對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士格里在監獄里等候處決時的種種心理活動的描寫,說明對死亡的恐懼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堵牆,只要克服這種恐懼,就能獲得生的自由。中篇小說《一個頭目的童年》,以諷刺的筆法描寫了一個法西斯頭子幼年時代的邪惡無恥行徑,揭露某些上層人物的丑惡的靈魂。在長篇小說《自由之路》中,作者通過對主人公馬蒂厄在政治和道德方面日益覺醒的描寫,說明一個人處在不公正的社會里,尋求正義與尋求個人自由和幸福是一致的。

Ⅹ 下列語句出自薩特的短篇小說《牆》的有哪些

D、在這一瞬間,我產生了一種感覺,好象我拿著自己的一生放在自己的面前。
E、任何生命都是沒有價值的

"At that moment I felt that I had my whole life in front of me (在這一瞬間,我產生了一種感覺,好象我拿著自己的一生放在自己的面前) and I thought, "It's a damned lie."

"在天亮之前,我對他(抵抗運動領導人格里)的友誼就已經死亡了,與此同時,我對孔莎的愛,我生還的慾望都已經死亡了。無疑,我是始終尊敬他的,他是一個堅強的人。但是,這並非我願意代他而死的理由;他的生命不見得比我的更有價值,任何生命都是沒有價值."

I didn't like Ramon Gris any more. My friendship for him had died a little while before dawn at the same time as my love for Concha, at the same time as my desire to live. Undoubtedly I thought highly of him: he was tough. But it was not for this reason that I consented to die in his place; his life had no more value than mine; no life had value (任何生命都是沒有價值).

閱讀全文

與短篇小說牆中文讓保羅薩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作者戰車 瀏覽:787
赴宴小說閱讀 瀏覽:920
重生變成雷克斯的小說 瀏覽:269
偽偽娘小說推薦 瀏覽:297
日本好看的名著小說 瀏覽:410
小說酒名字大全 瀏覽:328
穿越小說璃王齊王 瀏覽:465
網站寫小說賺錢 瀏覽:897
作者夜色傾城小說百度雲 瀏覽:780
幽谷百合小說閱讀 瀏覽:791
敦敬明小說人物名字 瀏覽:378
同人小說喊山 瀏覽:933
小說誰的青春不荒唐作者林夕 瀏覽:597
男主角叫逸凡的小說 瀏覽:802
17年小說推薦 瀏覽:710
好看不出名的小說推薦 瀏覽:337
燕歸巢穿越小說花輕言 瀏覽:704
立偉小說人物 瀏覽:943
傅少弦夏雲熙小說叫什麼名字 瀏覽:203
作者小暴小說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