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京華煙雲有聲小說

京華煙雲有聲小說

發布時間:2021-03-07 11:01:47

⑴ 林語堂《京華煙雲》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共三部。第一部《道家女兒》,寫1900年到1909年。八國聯軍入侵的風聲日緊,京城擁有百萬資產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舉家離京南下時,在兵荒馬亂之中,姚家十歲的姑娘姚木蘭同家人失散,後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蘭與曾家三兒子新亞被看做天賜的良緣。

幾年後,姚木蘭長成美麗過人、心靈手巧的少女。這時接二連三的人世波瀾打破了這兩家寧靜的生活。奮發有為的青年孔立夫走進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進姚木蘭的心靈。木蘭與新亞結婚,這樣,道家的女兒成了儒家的媳婦,而木蘭心裡愛的卻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劇》,敘述牛家惡勢力的作威作福及衰敗崩潰過程,之後,筆觸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現一幕幕悲劇:姚家長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親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蘭舅父馮澤安女兒馮紅玉投湖自盡,姚思安自認為對家庭的職責已盡,削發改裝,走出庭院,外出雲游。宣布十年後回來。

第三部《秋季歌聲》,描寫了五四運動前夕到日本侵略軍佔領京、滬、杭之後二十年間姚曾兩家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曾、姚兩家的第三代逐漸長大。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木蘭一家遠離杭州西行。

沿途都是逃難的人群。木蘭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個孤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她感到自己雖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卻處於春季,「在晚秋的落葉之歌里含著青春的催眠曲」。小說在「秋季歌聲」中結束。

(1)京華煙雲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姚木蘭

姚木蘭生長於富家,從小受道家信徒父親姚思安的影響,容忍寬大、親切和靄,她崇尚老莊、歌笑自然,留連山水。在林先生的筆下,活脫脫一個值得老莊先賢們稱道的「典型女性」。道家,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到了20世紀30年代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姚木蘭受道家影響,但時代卻給她印上了新的痕跡,使她走向社會,走進了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組成的抗日洪流當中。這正是小說中姚木蘭形象的蘊義。

孫曼妮

忠孝兒媳孫曼妮極少使用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這表明了她的被動和順從;並且傾向於使用陳述句和中值情態動詞,說明她很保守與聽話,沒有自己的想法。

牛素雲

對於反傳統兒媳牛素雲來說,她主要採用物質過程來表達自己的行為習慣,而且在她的話語中很少使用情態動詞,表現了她非常的驕傲自大與蠻橫無理。

姚思安

姚思安的父親在世時曾是富甲一方的富商,後來兒子姚思安繼承了這些不計其數的家財,這些財產包括許多葯局,一些典當行,其它的還有一些茶葉店。可能是因為姚思安的錢一生都享用不盡,在他風華正茂的時候,他和其他富二代一起去酒樓消費,還去煙花柳巷找樂子,行為舉止極其放盪,簡直就像個流氓。

也因此破壞了家裡的門風。然而,到了而立之年他有了夫人和孩子的時候,難以置信的,他不再是原來那個放盪的男人。他開始越發的領悟到在歷經過風風雨雨之後,應該平靜安定,安安穩穩的超脫世俗的生活。

⑵ 《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簡介

《京華煙雲》
以主人公姚木蘭的命運發展為線索,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雨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全景式展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風雲變動的歷史風貌。
書中穿插的是近現代中國的發展史,那是一個多事之秋,一個動亂的時代,一個戰爭的年代。當時的中國政府岌岌可危,社會上動亂不安,中國面臨著改朝換代的變化,但是,書中從無絕望的筆跡,反而到處都彰示著積極的希望,照射出勝利的光輝。尤其是在書中結尾處,人們喊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鄉」的口號,一個民族,由於一個共同的愛國熱情而結合,由於逃離一個共同的敵人而跋涉萬里。一個民族其雄偉的力量,像萬里長城之經歷千年萬載而不朽。億萬的中國人共同在這偉大的史詩時代奮斗生活著。這就是中國的希望所在。
《京華煙雲》以家庭為主要描繪對象,是一本家庭觀念很重的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在書中,我們看到的家庭是安寧與和諧的,家庭成員父與子、母與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僕與僕僕之間的關系是自然的、和諧的。
書中的《母愛》很神聖,很偉大,很感人。姚木蘭的母親姚太太的母愛可以說是溺愛,她對兒子體仁的愛有著舊的家庭觀念,是縱容的、盲目的,但這並不能否認她對兒子體仁那種深厚的、純潔的愛,這是只有母愛所擁有的深厚真摯的母愛。姚太太的生命彷彿是為著兒子而活,她每天等著兒子回家,經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兒子便心滿意足。兒子死後,她的靈魂也跟著走了,只留下一個軀殼苟延殘喘,連話也說不得了。書中最感人的是陳媽,她數年如一日思念兒子,總是不斷為兒子做衣服,總是不停地尋找兒子,從不放棄。而木蘭、莫愁的母愛則是一種理性的母愛。在送兒子到前線打日本人時,在國家與家庭的選擇中,她們除了一種出於母性本能的愛,即對送兒子的不舍與心疼,她們更多的表現了一種理智、一種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戰爭逃難中,木蘭收養了幾個小孩,她感到一種奇妙的快樂,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中國的將來,是綿延中華民族的生命。這種母愛,由個人升華了民族、國家,母愛的意義得到了升華。母愛是一種天職,我真想不出比母愛更無私、神聖、永久、實在的愛!
風聲鶴唳

本書是林語堂《京華煙雲》續篇,被《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的《飄》,故事就發生在抗日戰爭爆發的前夜。這段中國抗戰史和所有偉大運動的歷史一樣,銘刻在這一代的腦海和心裡。五十年或一百年後,茶樓閑話和老太太聊天時一定會把幾千個風飄弱絮的故事流傳下來。他們的任務是追溯戰爭對一個女人的影響,主角丹妮是《飄》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樣的放盪不羈、個性飛揚,同樣都經歷了戰爭的磨難,仍然堅強不屈。亂世見真情,戰爭年代丹妮和博雅的愛情令人動容。

內容梗概
《風聲鶴唳》的故事背景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江南名城,絲綢業界大戶姚家和張家因爭奪名利而互相爭斗,姚家二少爺博雅風流倜儻沉溺於江南名伶梅玲的萬種風情中……但所有的一切在戰爭這個大背景中,都顯得那麼渺小,書中人物的感情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也經歷了重重考驗。女主角丹妮放盪不羈、個性飛揚,雖然經歷了戰爭的磨難,仍然堅強不屈。就如作者所說:「戰爭就像大風暴,掃著千百萬落葉般的男女和小孩,讓他們在某一個安全的角落躺一會兒,直到新的風暴又把他們捲入另一旋風里。因為暴風不能馬上吹遍每一個角落,通常會有些落葉安定下來,停在太陽照得到的地方,那就是暫時的安息所。」

⑶ 錢鍾書所著《京華煙雲》結局是什麼

日本鬼子的凶暴,激起了所有人的怒火,迪非、黛芬、陳原、立夫都先後投入抗戰。姚思安也雲游歸來。准備舉家前往南方,加入抗戰的洪流。這時牛素雲打來電話,說莫愁已被牛懷玉劫持!要誘捕立夫,素雲還叮囑姚家,趕快轉移甲骨。

可是,等到立夫前往要救莫愁時,莫愁已慘遭毒手!在王府花園,姚思安正要准備轉移甲骨,牛懷玉和日本鬼子前來搶奪!姚思安寧為玉碎,一把壯麗的大火和敵人還有那百年的花園同歸於盡!而此刻,山河破碎,烽煙彌漫,一場更為壯麗的民族抗戰之火,正在中華大地上熊熊燃燒著。

(3)京華煙雲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京華煙雲》的劇情內容:

小說共三部。第一部《道家女兒》,寫1900年到1909年。八國聯軍入侵的風聲日緊,京城擁有百萬資產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舉家離京南下時,在兵荒馬亂之中,姚家十歲的姑娘姚木蘭同家人失散,後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蘭與曾家三兒子新亞被看做天賜的良緣。

幾年後,姚木蘭長成美麗過人、心靈手巧的少女。這時接二連三的人世波瀾打破了這兩家寧靜的生活。奮發有為的青年孔立夫走進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進姚木蘭的心靈。木蘭與新亞結婚,這樣,道家的女兒成了儒家的媳婦,而木蘭心裡愛的卻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劇》,敘述牛家惡勢力的作威作福及衰敗崩潰過程,之後,筆觸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現一幕幕悲劇:姚家長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親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蘭舅父馮澤安女兒馮紅玉投湖自盡,姚思安自認為對家庭的職責已盡,削發改裝,走出庭院,外出雲游。宣布十年後回來。

第三部《秋季歌聲》,描寫了五四運動前夕到日本侵略軍佔領京、滬、杭之後二十年間姚曾兩家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曾、姚兩家的第三代逐漸長大。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木蘭一家遠離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難的人群。

木蘭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個孤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她感到自己雖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卻處於春季,「在晚秋的落葉之歌里含著青春的催眠曲」。小說在「秋季歌聲」中結束。

⑷ 林語堂的《風聲鶴唳》和《京華煙雲》內容上有聯系么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觀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風聲鶴唳》是林語堂《京華煙雲》續篇,《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的《飄》。
《風聲鶴唳》史詩般的表現了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民族精神痛苦而偉大的升華.
再現了抗戰初期姚、張兩大豪門的興衰演變,述說了他們作為江南古城絲綢世家的生死較量和激盪人心的商場鏖戰,以及在日本侵略勢力對中國紡織市場的鯨吞面前,姚、張兩家所表現出來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它濃縮了一個時代的歷史變遷,色殘斑斕的社會縮影,動人心魄的愛情故事,一波三折的人物命運,引發人生無窮的感慨……
抗戰初期的江南古城——南城,自古以絲綢名重天下,流傳著「桑蠶熟,天下足」的古語.故事就發生在抗日戰爭爆發的前夜。姚家和張家是南城有名的絲綢業界大戶,姚家的天章絲綢是祖傳的家業,清朝乾隆皇帝敕建的府第,到了姚天章手裡,更是廣納資金,大力發展,穩坐著南城業界頭把交椅。張家老爺張介孚靠著有個銀行家的岳父發家,做夢都想著打垮姚家,從此成為江南絲綢業界的龍頭.姚天章,張介孚兩個絲綢大戶在日本紡織業對中國市場的鯨吞蠶食麵前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姚費心竭慮振興天章絲綢對抗東洋緞的入侵,張則與敵聯手擠壓姚家,企圖獨執江南絲綢牛耳。姚、張子女及周圍青年都無可避免的捲入了這場大是大非的對壘,他們之間的愛情,親情和友情也因之變得復雜離奇,撕心裂肺。 文學巨匠林語堂先生為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並日益受到世界的矚目.

⑸ 求林雨堂的小說《京華煙雲》的內容簡介。

《京來華煙雲》是林語堂旅自居巴黎時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觀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⑹ 誰能提供《京華煙雲》小說的一些資料以及個人觀點

《京華煙雲》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頗有名的書。它描寫了清朝滅亡後,民國時期是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京華煙雲》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愛情是春天的雨。被愛情滋潤過的地方總是顯得生機勃發,每一叢雜草都嬌艷欲滴,每一棵樹苗都亭亭玉立。當春天來了,愛情的雨滴就像珍珠,總是串起又散落,當春天走了,愛情的小花不是結果就是凋落;愛情是秋天的風。當愛情走了的時候,就像風沙吹過原野,到處一片枯黃,留下的只有蕭瑟和慘淡,還有滿目的蒼涼。秋風掃走的是已經枯黃的枝葉,留下的是堅強的生命枝芽。在下一個春天來臨的時候,當春雨滴落,當春風拂過,世界便又重新蘇醒,生命的嫩芽又將重新掛上綠色的枝梢。 當我們愛一個人就要付出你的全部真心和愛戀,愛一個人就要給他溫柔的依靠;愛一個人就要讓他因為有你而快樂,愛一個人就要給他你熱烈而真摯的心跳!是啊,在擁有愛情的日子裡,我們感染上對方的氣息,被漸漸同化。當日復一日的歲月在我們臉上刻上烙印,當一圈又一圈的年輪在我們腳下走過,當兩個人在不經意中去體貼對方,去關愛對方,一個眼神,一聲嘆息,一個笑靨,都會給對方帶來心靈的共鳴,都會使愛情得到升華。因此,在愛情的世界我們不僅僅需要激情,更重要的是如何「經營」好自己的愛情人生;若想保持愛情長久不衰,那就要及時去溝通、相互去理解、更好地去交流。站在對方的立場為愛人設想,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對方。有了問題應該及時想辦法去解決,促膝談心把自己的觀點客觀地提出來。倘若某些問題是無法解決的,非原則的問題就採取妥協的方法,只有接受它才會有平和的心態。愛的雙方要學會欣賞對方,經常贊美對方,而且要相敬如賓,互相珍惜愛憐,要有些親情的感覺。能夠做到這些,愛情才是幸福和長久的。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愛情道路上有荊棘,就不敢去愛了。如果前怕狼後怕虎、或者按部就班地去尋覓愛情,恐怕此生虛度了也未可。為怕受傷而去拒絕愛情,或者試探性地投入一小部分,如果愛情能夠分散,那隻能算是一種投資,已經失去了愛情的神聖的蘊意了。所以,當我們面對愛情時要感性地追求,而當我們擁有它時,卻應該理性地去對待,細致地去經營。只有這樣才能出一個幸福的愛情來。 婚姻如同一條河,寬容會不斷地拓寬婚姻的河床,更多更豐富愛的情感得以流淌,夫妻也有了更為寬闊輕松的個人空間,可以享受屬於自己人生樂趣。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許多夫妻常會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得臉紅脖子粗,非要得出一個輸贏。其實,夫妻之間的許多事情是不需要理由,也無法判斷對錯的。學會寬容,既給對方一次反思的空間,也給了自己一份快樂心情。因此,夫妻雙方在生活中難免犯錯誤,只要不傷「大雅」,並且已經「迷途知返」,也就沒有必要「刻骨銘心」。我常看到一些夫妻一旦鬧盾,總愛揭對方的「傷疤」,以為這樣就會使對方「就範」,使對方感恩,其實這樣不僅於事無補,更加厚了彼此心靈的隔膜,所以夫妻間切不要把一些「陳芝麻」般的舊事常常掛在嘴邊,更不要用婚前某一方的錯誤刺激、要挾對方。學會忘卻,才會開創美好的明天。 由此可見,要想獲得美滿的愛情和婚姻,光靠真心的愛是不夠的,愛情和婚姻需要用心去經營。它是一個不斷呵護、建設、更新的過程。美滿幸福的愛情和婚姻需要用一定的技巧來維系。

我的觀點嘛 認為那男的(忘叫什麼了...)對姚木蘭的態度充分證明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的觀點

⑺ 電視劇版的《京華煙雲》究竟和原著作有什麼差別

央視京華煙雲最大的失敗

新華網河北頻道 ( 2005-11-21 17:10:39 ) 稿件來源: 博客

在這里,我需先將自己的憤怒控制~~~我很早看過林語堂大師的《京華煙雲》,本來是懷著很期待的心情想再重溫這一經典故事,可是越看越覺得編劇是瘋了,改編的已經一塌糊塗。

(一)先是人物給編劇糟蹋了,人物性格改變得莫名其妙,隨意增添刪減人物:

1.原著中曾太太是一個軟弱善良寬厚的女人,可在新版里,潘虹飾演的是一個女強人似的嚴厲的說已不二的曾太太,為了娶到木蘭當兒媳,幾乎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可笑又可悲的編劇)

2.原著中桂姨是一個深明大義、為了曾家犧牲自己幸福的好女人,是曾太太的主心骨,也是曾家的當家人,可在新版里,桂姨變成了一個陰險、無計不施的一個壞人。(編劇簡直是胡說八道)

3.原著中莫愁是一個內斂、有主見、懂得生活和愛的姚家二小姐,可編劇把她變成了一個任性、不懂愛、把自己的終身大事當兒戲、吊兒郎當的富家小姐,簡直是牛素雲第二。(編劇已經不知自己在干什麼了)

4.原著中的蓀亞是活潑而又有點憨厚的,對木蘭是又愛又怕,小兩口婚後很幸福,喜歡遊玩京城,享受美食,而編劇又發瘋了,把蓀亞寫成了任性叛逆、風流又狠心的紈絝子弟。(什麼跟什麼呀,我懷疑編劇吃屎了)

5.還有,原著中是沒有牛懷安這個惡霸的,牛素雲的哥哥是牛懷郁,而非是弟弟牛懷玉(此人非彼人也),書中牛家大公子牛懷郁見風使舵,靠著姨太太鶯鶯諂媚附會,最後賣國求榮,成了漢奸。(編劇這種大手筆的改動,真是佩服佩服)

6.原著中,莫愁和木蘭的哥哥是體仁,弟弟是迪非。體仁也是一個十足的公子哥,和家裡的丫環勾勾搭搭,留學不成,繼丫環死後也一命嗚呼。(和我後面提到的有關,先略述)

(二)劇情也被編劇給胡亂安插,驢頭不對馬嘴,風馬牛不相及。

1.原著中根本沒有讓木蘭沖喜這一說,直接是曼娘(不叫曼妮這么現代的名字)嫁給了平亞。

2.原著中也沒有莫愁和蓀亞的一段情,木蘭和蓀亞的感情是典型的先結婚後戀愛。也沒有莫愁和牛懷玉的曖昧,莫愁與孔立夫的婚後生活也很幸福。

3.原著中蓀亞和曹麗華確實有一段婚外情,不過那是在木蘭和蓀亞為逃避戰亂搬到杭州住的時候發生的,當時兩人都已經接近四十歲。木蘭也是用她的智慧和包容很輕松的解決了這件事情,木蘭、蓀亞和曹麗華真的成了朋友,曹麗華這個人也不像劇中這么厚顏無恥。(編劇真的好能耐呀,一下子摧毀了蓀亞和曹麗華兩個人物)

4.劇中曹麗華和阿福被曾家趕出,逃到華太太家被收留,以及蓀亞為了她放棄留學,兩個人偷偷摸摸,曹麗華有了私生子和凄涼死去這一段,原著中是有的,不過,男女雙方不是蓀亞與曹麗華,而是姚家大少爺體仁和姚家的丫環,而且體仁沒有家室,和丫環有情生子也不是讓人郁悶的事。再看看這個編劇,這樣的張冠李戴,胡亂安插,後果只有一個,觀眾大罵蓀亞和曹麗華而同情木蘭,整個把木蘭變成了十足的怨婦。可林語堂老先生描寫的木蘭不是讓人同情的,而是讓人敬重、佩服、喜愛和欣賞的!(書中的精髓都沒有把握,還在這里改編名著,不如去吃屎,省得糟蹋了林語堂大師。汗顏那~~~~~)

還有許多人物和情節被編劇肆意改動、增減,舉不勝舉,上述只是幾處明顯的地方,若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原著,會覺得編劇更是神經錯亂的。順便說一句,演員們基本上演得還是不錯的。只是不知不覺地做了編劇的犧牲品呀!

當然,那個什麼和湖南衛視拼一拼比一比的想法也趁早作罷吧,就這樣的劇情怎麼和《大長今》比呀!建議央視再買電視劇的時候,尤其是根據名著改編的電視劇,還是先看看原著再來選擇吧。一般的小說改編也就罷了,這樣知名度高、家喻戶曉的名著給改成這樣的面目全非,連我們這些讀者都沒辦法忍受,林語堂老先生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有多難過。難道編劇欺負林老先生沒有辦法發表意見嗎?試想一下,如果這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編劇還敢不敢這樣放肆的改編?因為那是金庸的孩子,怎能瞎改?可《京華煙雲》也是林語堂老先生的孩子呀,你這個編劇憑什麼這樣不尊重已經安息的人呢?

我已經怒不可言,無法再寫下去了。

你看看,還有一個

大學時,看了林語堂老先生原著的《京華煙雲》,與先前所看的趙雅芝版的電視劇做了下比較,劇集雖不面面俱到,卻也大致上尊重了原著的內容。作為一個故事來說,看過書後,對它的了解和感觸更深了,也感受到原著對「道家」思想的推崇,這是在看電視劇時不曾知道的。也許看劇集時還小,也許是電視劇只注意了故事情節,而對思想上的升華有所削弱,因此和原著一比,顯得蒼白許多。盡管如此,我仍然承認台灣版拍的確實是《京華煙雲》,哪怕只是拍出一張「皮」,那也是林老的〈京華煙雲〉的「皮」。

央視版的〈京華煙雲〉在黃金時段隆重登場前,就在報紙,電媒上鋪天蓋地地做宣傳,又是登趙薇的「定妝照」,又是吝嗇地播一兩分鍾片花,來吊觀眾的胃口。噱頭造足,「新嫁娘」才忸忸怩怩地登台亮相了。不過,偶雖不特忙,但也實在是不甘心被央視當作傻子似的一天一集地牽鼻子走,根本就不看。此後,在報紙上看到無數篇對央版〈京〉的「批文」,以及該劇導演特牛地"自辯",說什麼為了製造電視劇應有的戲劇沖突,改變故事情節是需要的,否則觀眾看什麼呢。當時看完那張報紙,也沒有太大感觸,當作無非是翻拍劇引起的必然的結果而以,沒當一回事。

說了半天,該鋪墊的都鋪完了,要步入正題了。話說,某日,晚飯時,吾右手持筷子,左手持搖控,拇指一頓狂點,恰播至央視八套六點檔劇場,正重播央版〈京〉劇。正好看兩眼吧。趙薇,很瘦,凸顯得兩眼尤其大,無一點珠圓玉潤之美。不合我意。「曼妮」?哇,好有異國韻味的名字。可不對呀,「曼娘」才是里里外外都地地道道的中國古典美人,讓辜鴻銘欣賞不已。莫愁?千萬別提她,被糟蹋得實在不像樣子,從一個溫婉可人,又獨立有見地的大家閨秀,變成了一個「大家」的「大小姐」,脾氣壞得不成樣子,思想淺薄得無以附加了。潘虹,是我很敬重的一位演員,她的演技真的很好,我又看到了一位思想權謀過人、深謀遠慮的「老太後」,那種沉重的感覺實在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沉得都快把這部構造輕淺的戲給壓塌了。她的演技在劇中一幫小子輩里孤獨地閃著光輝,卻讓我心酸得很。最搞笑的是,某欄目的片花里看到「趙」木蘭和「潘」遜亞夫妻打架,動起手來,場面真是相當火爆,容我由衷地「贊美」一下,真是把戲劇沖突發揮到「極致」了。可是,我看到的這個到底是不是《京華煙雲》?如果我要看夫妻不合搞外遇,看〈中國式離婚〉要比〈京〉有趣得多;如果我要看青年男女的愛情糾葛,大可以找來一堆地道得多的瓊瑤戲;如果我要看大家族的內部紛爭,〈大宅門〉真是精彩得讓人翹大拇指。我幹嘛非要這個煮得半生不熟,配料營養失衡的「生菜沙拉」?

〈京華煙雲〉原著小說,通貫全篇,都閃耀著「道家思想」的光芒,姚家的小姐們是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人中極品」,木蘭和莫愁是本讀者最喜歡的兩位女性。她們知書達禮,溫婉動人,從容不迫,寬容大度,又各有千秋。作為讀者,我愛著她們。因此,我不忍看到這些我喜歡的形象受到世俗的扭曲與醜化。另一方面,我覺得央版〈京〉的導演是在故意輕視現在的觀眾的藝術欣賞格調,簡直是欺負我們沒看過〈京華煙雲〉原著似的。即使大部份觀眾沒看過原著,也不代表他就能用一大堆爛俗淺薄的戲劇情節來敷衍大家。甚至對於那些從沒看過原著,也沒看過「雅芝」版〈京〉的孩子們來說,這部央視大戲,根本就是在誤導他們對這部巨著的認知。我真想大聲地對孩子們「亟呼」,你們看的這部戲絕對不是〈京華煙雲〉。

話說至此,想起央視這位「牛」導好像說過,大致意思是,原著的故事情節過於平淡,因此他們加入了很多戲劇沖突,以使這部戲更豐滿。他應該是不懂,「平淡」和「恬淡」的差別.如此水平,也就難怪會拍出這樣的爛片子了。但是,能不能求求他,別總拿文化遺產開刀行不行?其實他想拍戲就拍戲唄,這部戲鶯鶯燕燕、花花綠綠,買點其實已經很多了,就不用再拿林老先生的名氣來壯門面了,換個別的片名吧。我敢說如果真的改個別的片名,再把戲中各角色的名字改一下,即使有識的觀眾看了,也絕不會把它和《京華煙雲》聯系在一起的。

總之,我看到了一部掛羊頭買狗肉的戲,牢騷滿腹,大發特發了一頓。其實那部央版〈京〉劇,我也就零零碎碎看了兩集不到,因為實在無法忍受下去了。因此,以上言論或許略有偏頗,僅供參考。

⑻ 誰能介紹一下京華煙雲這本書的內容,不要電視版。

11月20日,電視劇《京華煙雲》在央視上演大結局。

人們對電視劇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同名電視劇的播出至少讓《京華煙雲》這本書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對《京華煙雲》來說,這說不清是幸運,還是悲哀。

原著的魅力在哪裡

對於名著的電視劇改編,可能是這兩年來最招人罵的文化現象之一。因為這類電視劇無一例外地和原著嚴重脫節。從老舍的《我這一輩子》、曲波的《林海雪原》,到眼下的《京華煙雲》,很多戲除了人名相同,基本沒有保留原著的意思。當代導演總是在犯兩個毛病:在藝術上沒有主見,堅信英雄必須配以美人,愛情一定是三角形的,情節一定要跌宕,這樣才能讓人喜歡。《京華煙雲》的主創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稱:「一個女人不離婚、不自殺,觀眾會看嗎?」同時,他們在藝術上又自作聰明,堅信自己比老舍和林語堂還偉大。這也符合「改編」的意思:大刀闊斧地改,然後再編出點兒新鮮東西。

電視劇版的《京華煙雲》與原著的不同之處很多,主要的問題還是所謂的「味道沒了」。從時間上,30多年的情節被壓縮到了十幾年,據說可以增強矛盾沖突,提高戲劇性。不過讓人懷疑,真實的用意恐怕還是怕趙薇演不了中年婦女,就算演得了也未必有人愛看,因為妙齡少女和風韻少婦總比40來歲的老大姐吸引眼球。而《京華煙雲》原著的一大魅力,恰好在於它史詩性的波瀾壯闊,3個大家族,歷經1900年義和團運動,涉及到清王朝的崩潰、袁世凱稱帝、「五四」運動、北洋軍閥征戰與抗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將這樣波瀾起伏的社會變遷濃縮在小說中,所以有人將它稱為現代文學史中的《清明上河圖》。而在意境上的缺乏更多,林語堂原來追求「儒道結合」的人生態度,後來他的女兒林如斯也曾撰文說,《京華煙雲》的最大優點在其哲學意義。林語堂在儒家文化的立場上肯定了莫愁、孔立夫和傅先生,又開宗明義地將木蘭稱為「道家的女兒」,他希望用這種儒道結合的思想境界寫出中國文化的精髓。可以說,《京華煙雲》的重點不在於愛情糾葛,而在於文化意境,這樣一個態度,卻並不是電視劇導演感興趣的。
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紅樓夢》

這時候重新回顧一下林語堂版的《京華煙雲》,恐怕別有一番味道。很多中國作家是靠英文好而聞名的,林語堂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那時候英文好的文人,大多數都是中國文化的迷戀者,過分一點的有辜鴻銘用一個茶壺兩個茶碗的比喻來支持一夫多妻制,溫和一點的林語堂也在藝術上對《紅樓夢》推崇備至。1936年,林語堂旅居美國時,本來想把《紅樓夢》翻譯成英文,但考慮到外國讀者對《紅樓夢》理解上可能會有隔膜。作為折中,林語堂索性用英文寫下了一部反映中國現代社會的作品,這就是《MomentinPeking》(曾譯為《瞬息京華》,現多譯為《京華煙雲》)。因為小說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紅樓夢》,所以一些評論者對這種寫法頗有微詞,認為這種翻版不算什麼本事。不過應該想到,林語堂參考的可是《紅樓夢》。中國現當代的作家,假如都翻版一個紅樓夢,恐怕沒有幾個能寫得好的,也沒有幾個能比林語堂翻得好的。從這個角度講,林語堂的藝術水平不應該受到質疑。

《京華煙雲》寫成於1939年,英文版70萬字,分3卷,共45回。出版後賣出了5萬冊,銷量很大,還被《時代》周刊譽為「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林語堂的摯友賽珍珠也對《京華煙雲》評價很高,她甚至因此推薦林語堂獲得諾貝爾獎。她說道:「它實事求是,不為真實而羞愧。它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國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但林語堂最終沒有獲獎,後來也因為種種原因和賽珍珠決裂了。這就是另外一段事情了。

林語堂先生

《京華煙雲》的翻譯風波

林語堂自己希望《京華煙雲》被翻譯成中文,在國內延續海外的影響。在譯者的人選上,林語堂曾經看好郁達夫,他認為郁達夫「英文精,中文熟,老於此道,達夫文字無現行假摩登之歐化句子」。可惜的是,郁達夫在著手進行了一部分翻譯之後,就在蘇門答臘遇害了。直到1941年,第一個完整的翻譯版《瞬息京華》才正式出現,可林語堂對這個版本並不滿意,他還為此告誡說:「勸國內作家勿輕易翻譯。」

到了1977年,台灣推出了張振玉的譯本,名字也改為《京華煙雲》。這個譯本,在海峽兩岸暢銷多年,從而也使張振玉的《京華煙雲》這個譯名流傳開來。但在1991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又出版了由郁達夫之子郁飛翻譯的版本,這一次又改名為了《瞬息京華》。但此時《京華煙雲》的譯名已被廣泛接受,提起林語堂的這部大作,普通讀者仍然習慣性地稱之為《京華煙雲》。

這種用英文反映中國社會生活的寫作方法,給後來的翻譯和讀者的接受都帶來一些麻煩。總有人推測,假如當初林語堂直接用中文寫作,可能藝術性會更加完美。因為在翻譯的過程中,總不免要有缺失。但也可以推測,假如最初的版本是中文版,那麼再翻譯成英文也可能不會產生那麼大的海外反響了。翻譯的流失是無可避免的,只不過林語堂將遺憾留給了中國的讀者。

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電視劇《京華煙雲》,已經是從英文版翻譯成中文版,從中文版再改編的三手版本了。而且電視劇改編得與原書差異太大,就算看過電視劇,再找本書來讀一遍,也不能算作原湯化原食了。

評論木蘭
姚木蘭的儒道兼容

如果說寶釵是封建社會儒家的理想女子,那麼木蘭則是語堂先生心目中儒道結合的理想女子,是語堂先生在《紅樓夢》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完美女人,她兼容並包有儒家的世俗生存智慧和道家的逍遙自由思想。

由於溫存善良的母親的傳統教育,木蘭節儉、勤勞、端莊、知禮、謙讓、服從、善理家事,與寶釵一樣是一個儒家女性教育的理想:安守女人的本分,即使才華、智慧遠超哥哥和丈夫,也只是在女人的位置上運用這種智慧影響著男人;具備寶釵式的美德,很能適應家庭和社會環境,有著世俗的生存智慧。當然,在這種世俗的生存智慧上,木蘭的妹妹莫愁是有過之而不及的。但是,木蘭的自由與夢想,青春與熱愛,則是他們所遠不及的,而這也是語堂先生之所以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的原因之所在。

由於重道逍遙的父親的道家自由思想影響,木蘭能脫離於禮數的束縛而自由、健康的生活、成長:她一雙天足,不裹腳;會吹口哨兒、唱京戲以及收集、鑒賞古董;接收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思想,不相信女孩子要規矩,男孩子就應當壞,男女應當平等。正因為天性自由熱情,嚮往和追求美的事物,木蘭的性格、人性都非常的健康、美麗,擁有與曼妮、暗香純潔而熱烈的女性友誼,與立夫超乎友誼之上的真摯、美好感情,與父親、母親、弟弟、妹妹和子女濃烈的親情,與蓀亞的婚姻也和諧美滿,在情感和命運上沒有留下太多的缺憾。因此,相對《紅樓夢》眾多女性悲劇之一的寶釵,木蘭無疑要完美的多。盡管寶釵性格相對完善,擁有親情、友情,但終因太藏愚納拙,事故老成而婚姻不幸,當然,寶釵的婚姻不幸有著造化的因素,但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寶釵確實是很不幸的。

至於木蘭跟孔立夫之間的感情糾葛,木蘭應該是沒有缺憾的。不憑別的,就憑她們婚後的美滿生活和倆人之間一生的相知相助。木蘭和立夫之間是有著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愛情味道的,只是,他們各自的婚姻,就如傅先生的五行命算所預示的:「五種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來代表。男女婚配,就是這種命型配合的學問。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輔,彼此相成。」木蘭的金命配蓀亞的水命,莫愁的土命配立夫的木命,都是相輔相成的,都是幸福的婚姻,並且,木蘭與立夫還能終生相知相助,憾何有之。

盡管一個立夫值三個蓀亞,木蘭自身才華也遠超蓀亞,但木蘭仍有智慧把與蓀亞的婚姻經營得美美滿滿,與立夫的感情也經營得有聲有色,相比於現時代女性事業、婚姻的眾多困惑,木蘭無疑是一個理想。木蘭思想自由、堅毅剛強,在關鍵時候能有大智大勇,在眾人促手無策之時,機智的救出立夫;木蘭謀事細致周全、眼光長遠,在家庭財政計劃上,量入為出,精打細算,善於理財和投資;因此,若是在當今社會,木蘭的事業肯定會青山不老、長盛不衰。但不管木蘭的事業再怎樣蒸蒸日上,回到家庭和婚姻,木蘭仍舊只會做著她的妻子、母親和女兒。因為木蘭本質上對生活有著由衷的熱愛和理想,雖然儒家的俗世理論使她精於人世,在生存智慧上超於眾人,但道家的逍遙思想更能使她超脫於世俗的生存智慧,真正的體驗自身的感受和思想。也就是說,世俗的生存智慧只是木蘭適應社會的一種必要,指向木蘭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才是木蘭的追求和理想,她的婚姻家庭和愛情才是真正目的性的東西。

縱觀木蘭的一生,她勇敢堅強,才氣煥發,對人友好,胸襟開闊,無限熱情,親密懇切,灑脫自然,窮達不變,甘苦與共。她夜訪司令部,勇救立夫;痛失愛女,堅強的活著;特別是最後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抗日民眾之一的倆次升華,更使得木蘭有了對民族和國家命運的密切關注,從而轉變為一個全新的時代女性。

因此,從薛寶釵式的儒家女性生存智慧到姚木蘭的超於世俗的個人生存智慧和超於個人的民族思想感情的兼容並包,中國女性經歷了一個從舊式的為男人活著的個人生存智慧到追求個人思想和情感再到對民族的關注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繼續下來,就是我們當今的男女平等的社會。這樣一個社會中女性的生存智慧、婚姻家庭和思想情感的研究和表達又可以用一個什麼樣的形象來闡釋呢?那必是另一位大師的責任了,只是,筆者對這樣一位大師的出現充滿了期待和盼望。

⑼ 電視劇《京華煙雲》和原著有那些差別呢

電視劇《京華煙雲》中刪減了許多故事情節,原著中曾太太是一個軟弱善良寬厚的女人,可在電視劇《京華煙雲》里,潘虹飾演的是一個女強人似的嚴厲的說已不二的曾太太,為了娶到木蘭當兒媳,幾乎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原著中桂姨是一個深明大義、為了曾家犧牲自己幸福的好女人,是曾太太的主心骨,也是曾家的當家人,可在電視劇《京華煙雲》里,桂姨變成了一個陰險、無計不施的一個壞人。

(9)京華煙雲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曾家的大公子曾平亞,染上了傷寒。曾文伯和曾太太先是遍請名醫,無法治癒, 曾太太愛子心切,想出了結婚沖喜的法子。曾家有三個公子,大公子平亞與曼妮,二公子襟亞與牛素雲都早有婚約。公子蓀亞桀驁不馴,但姚家的莫愁卻很喜歡他。

情急之下,曾太太提出讓姚木蘭代替曼妮嫁給平亞,但木蘭喜歡孔立夫,而且曼妮是自己的金蘭姐妹所以拒絕了。後曼妮回來,曾家想三喜臨門,說服了牛家女兒素雲和襟亞完婚,並想讓莫愁嫁給蓀亞。莫愁誤會蓀亞和女學生曹麗華關系親密,選擇逃婚。

曾家的婚禮如期舉行,但莫愁逃婚的消息卻讓兩家亂作一團,木蘭看見父母為難,做出決定,代妹妹出嫁。莫愁因為姐姐嫁給蓀亞,記恨木蘭。

牛素雲因為結婚的時候木蘭搶了她的風頭,處處和木蘭作對,蓀亞更是對她冷冰冰的,對此木蘭只能承受著,還要在外面表現地體面周到。心情郁悶的蓀亞在曹麗華身上找到了安慰,二人偷偷地相愛了。

⑽ 小說《風聲鶴唳》和《京華煙雲》有沒有關系

《風聲鶴唳》——《京華煙雲》續篇

閱讀全文

與京華煙雲有聲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作者戰車 瀏覽:787
赴宴小說閱讀 瀏覽:920
重生變成雷克斯的小說 瀏覽:269
偽偽娘小說推薦 瀏覽:297
日本好看的名著小說 瀏覽:410
小說酒名字大全 瀏覽:328
穿越小說璃王齊王 瀏覽:465
網站寫小說賺錢 瀏覽:897
作者夜色傾城小說百度雲 瀏覽:780
幽谷百合小說閱讀 瀏覽:791
敦敬明小說人物名字 瀏覽:378
同人小說喊山 瀏覽:933
小說誰的青春不荒唐作者林夕 瀏覽:597
男主角叫逸凡的小說 瀏覽:802
17年小說推薦 瀏覽:710
好看不出名的小說推薦 瀏覽:337
燕歸巢穿越小說花輕言 瀏覽:704
立偉小說人物 瀏覽:943
傅少弦夏雲熙小說叫什麼名字 瀏覽:203
作者小暴小說 瀏覽:214